"孟秋之月,天地始肃。"出自《礼记·月令》,孟秋,便是农历七月,它是秋季的开篇之月,意味着季节开始转换,万物逐渐从繁茂走向成熟,气候也随之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而明日就是七月初一,作为孟秋的起始之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的七月初一,对应公历8月23日,正值处暑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此时节,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气渐消,雷暴活动减少,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还会有"秋老虎"偶尔来"捣乱" 。
在民间,有"七月初一开地门"的说法,认为这一天地府之门打开,已故祖先的魂魄可以回家探望子孙 。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民俗观念,并无科学依据,但它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之情。从生活和农业角度来看,七月初一处于夏秋之交,气候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都有着关键影响。
接下来,就给大家说说老人提醒的两个好消息和两个坏消息。
两个好消息
1. 气温回落,心脑血管负担减轻:随着七月初一的到来,处暑节气的深入,气温开始缓慢下降,血管不再像之前那样因高温而过度扩张,血压也趋于稳定,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负担得到缓解,进入一个相对舒适的缓冲期。正如俗语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早晚的凉意让人倍感舒适,心脏的负荷也随之减轻。
2. 湿热减退,肠胃负担变轻:此前因闷热潮湿天气导致的肠胃不适逐渐缓解,脾胃运化功能开始恢复,人们的胃口变好。空气湿度下降,食物也不易变质,肠胃的消化压力减小。但此时也不能暴饮暴食,饮食仍需以清淡、温热、易消化为主,遵循"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古训。
两个坏消息
1. 气温不稳,呼吸道敏感人群易发病:处暑后,昼夜温差加大,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可能升高,对于呼吸道敏感人群,如老人、儿童和过敏体质者来说,容易引发咳嗽、嗓子发痒等上呼吸道不适症状。很多人一早开窗通风时,直接对着风口,这样很容易刺激呼吸道,加重不适。所以早上起床后,应先关窗,喝杯温水润润喉,再慢慢开窗通风 。
2. 睡眠质量下降:尽管白天气温有所降低,但夜晚的湿热还未完全退去,再加上一些人贪凉整夜开空调直吹身体,导致人体处于"忽冷忽热"的环境中,神经系统容易紊乱,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问题。建议睡前避免使用手机,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并且不要整夜直吹。
在这七月初一的特殊节点,无论多忙,衣要增减、食要清淡、空调温度要适宜、作息要规律。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些注意事项,并告知家人,让我们一起平稳度过这个夏秋交替的时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