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将迎来最短三伏天,最短三伏天冬病夏治应该怎么调?(2)

2025-07-15 14:22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7月14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中心副教授曹乾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今年三伏天虽短,但调养身体不必"抢时间",更应注重质量。他建议,贴三伏贴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贴敷间隔时间,并增加伏前贴和伏后加强贴。此外,入伏前进行温和调理,如热敏灸或铺灸等,能为正式调养"打底子"。

除三伏贴疗法外,能否适当增加督脉姜灸或任脉姜灸的治疗频率?周天梅表示,对于今年三伏天时间较短的情况,寒性体质特别明显的人可以适当增加调理频率,例如做4到5次针灸或艾灸,而一般体质者3次即可,但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整。

尽管伏期缩短,高温天气却持续不减。今年入夏以来,多地频发高温。对此,曹乾安提醒,冬病夏治期间需格外注意防暑,避免贪凉。"艾灸或熏蒸本身会'加热',治疗时务必选择通风凉爽的环境。"他强调,刚做完治疗时人体毛孔仍处于开放状态,猛吹空调或进食冷饮可能导致寒邪"杀回马枪",使调理前功尽弃。因此,需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吹空调时也应远离风口,防止寒邪入侵。

周天梅提醒,冬病夏治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寒、阳气不足的人群,尤其适合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患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风湿免疫疾病;慢性胃肠炎、腹泻等脾胃虚寒证,以及畏寒肢冷、宫寒痛经等阳虚体质。此外,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及体弱多病的患儿也可通过此法调理。但需注意,阴虚火旺、实热证或皮肤敏感者不宜采用该疗法,具体应遵医嘱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