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山》着眼于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建立起来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深刻回应"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团队以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战斗真实为创作准则。
《阵地》首次浓墨重彩展现桂林文化抗战大军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三部抗战重点剧目各有侧重,但共通的特点都是努力追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深入挖掘抗战的历史内涵。"无论抗战题材还是其他题材,都需回归真实,用艺术化手法呈现历史与现实,作品才能在精品化道路上健康成长。"
在回应时代中,凝聚家国认同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眼中,《沉默的荣耀》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了一部剧本身,"它有力地、不露声色地在呼唤国家统一,在制造一种强大的民众舆论,去推动实现祖国的统一"。冯胜勇也认同,该剧充分印证了祖国统一大势所趋,两岸团圆人心所向,在海内外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部电视剧何以跨越山海凝聚家国认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解密:"观照历史,回应时代。"该剧首次在主流叙事中,完整呈现了解放战争历史全局中的台湾章节,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蕴与现实意义。"有效破解了岛内的信息茧房,为台湾同胞理解真实历史提供生动教材。金门青年以高粱酒遥祭英烈,泣诉两岸一家的场景,正是作品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真实写照。"她提到,剧中吴石将军那句"心里有了人民,就再也泯灭不了了"与今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新时代强音深刻呼应。
导演杨亚洲谈《沉默的荣耀》,直言"我们借了四位英雄的光,借了无数英雄和先烈的光"。当英雄们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统一、与那个时代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紧紧系于自身,那么今天海峡两岸的观众、年轻的观众,何尝不是因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才会产生更深的触动?
一段谍战史诗、一场生死暗战,特殊的隐蔽战线题材,让创作《沉默的荣耀》从一开始就注定困难重重。有限而隐秘的史实细节与艺术虚构之间,何以为创作的边界?总编剧卢敏记得,创作始于2018年,她与三名90后编剧开始了与时空、与先烈的对话。基于对吴石语言天赋的认知,他们在剧中让吴石以一首闽南歌寄情即将远离的家乡;基于对饮食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团圆意味,他们把凤梨酥、驴肉火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点心贯穿在剧情中;也是基于对非遗传承在文化生活中的润物无声,歌仔戏、昆曲、布袋戏等先后入剧。"我们中国同宗同源,我们是一体的。《沉默的荣耀》讲的是团圆,文化能把刚性的斗争柔性化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做到了勾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是名90后。在他眼中,《沉默的荣耀》不是在"演"故事,而是在"塑"信仰--为历史的忠骨还魂,为沉默的荣耀发声。它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以真立剧、以情塑人,进而搭建起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对话通道。"它一头连着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们以身许国的过去,一头连着我们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当下的呼唤。"因而,这部剧不仅属于那段沉默的历史,也属于每一位被它打动的观众,更属于未来所有愿意秉承这份真诚去创作的创作者,而这正是《沉默的荣耀》留给国剧市场最珍贵的"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