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随着2月18日,美俄双方在沙特利雅得的会谈,以及特朗普政府这几天接连在俄乌冲突上的不同表态,这种外交政策上的180度转变,已经导致美国与相隔大西洋的欧洲盟友之间出现了几十年来最大的裂痕。而在俄乌冲突迎来三周年之际,是否会在美国及欧洲盟友等相关国家参与之下,能够尽快促成俄乌双方的和平谈判,也还需要继续观察。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美、俄、欧、乌利益诉求分歧明显,各方博弈仍将持续。
冲突影响深远
在俄乌直接的武装冲突进行同时,无形的炮火还蔓延到媒体、公共外交、经贸等领域。乌克兰危机升级三年,俄乌两国都付出沉重代价。西方国家冻结了俄罗斯大约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16轮制裁。在冲突期间,更是发生了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的破坏活动。
欧洲国家则受到了严重的外溢效应影响。前所未有的对俄制裁导致欧洲能源短缺和多种大宗商品供应链不畅,通胀高企,严重影响各国民生。三年来,在冲突延宕的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民众失去对传统主流政党的信任,极右翼思潮在欧洲逐渐蔓延。德国《商报》认为,欧洲在这场冲突中遭遇了"战略上的失败",影响力被削弱。
乌克兰危机的升级还影响全球多国的粮食安全。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还是重要化肥出口国。危机升级以来,供应链受阻,国际粮价高涨,部分国家粮食危机加剧,非洲、中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负担明显加重,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
美对乌军援"拱火自肥"
而三年来,凭借能源贸易与军火援助,美国实际上成为俄乌冲突的最大受益方。美欧对俄实施全方位制裁后,原本依赖俄罗斯油气的欧洲国家能源供应受阻,而美国则利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等事件,不断削弱俄欧之间的能源合作,迫使欧洲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美国目前已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
过去三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绝大部分对乌军援并未直接流向乌克兰,而是留在美国国内补贴了至少31个州和71个城市的军工企业。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研究说,美国对乌克兰的巨额军援助力美国国防制造业的振兴。乌克兰获得的大部分军援都是美国的老旧装备,美国军工企业将制造的新武器用于补充美军库存,并出售给北约盟国从中获利。
和平有望了?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俄智库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认为,俄美两国在后续谈判中一定会坚持自身利益,未必能迅速达成共识。俄高等经济大学欧洲和国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德米特里·苏斯洛夫表示,美国政府近来希望迅速推动对俄关系正常化,一定程度上说明美方只寻求实现冲突短期停火,而非如俄罗斯所愿彻底解决冲突的根源性问题。
乌克兰政策分析专家弗拉基米尔·沃利亚认为,实现停火与和平的前提是乌克兰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但目前美国提出的计划中并没有包含安全保障条款。此外,俄军目前占据战场优势,现在讨论停火为时尚早,俄方也不太可能立即就停火协议和安全保障问题与美西方达成一致。
爱沙尼亚安全问题专家赖讷·萨克斯同样对和平前景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单凭美俄之间的协议并不能完全决定乌克兰问题的走向。美方策略缺乏清晰规划,特朗普政府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非常注重维护自身利益,这将使未来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和平进程或明确的计划,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