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恶化!中方警告动真格,乌退群并制裁中国,欧盟给乌背后一刀

2025-08-01 16:50  头条

在乌克兰战场吃紧的关键时刻,欧盟竟然背后给乌克兰了一刀。

而在这种内外压力同步进行的情况下,乌克兰竟然还不忘宣布对中国实施制裁。

那么,欧盟究竟做了什么,导致乌克兰会在此时制裁中国?而中国在面对乌克兰的制裁,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呢?

乌克兰内外压力同步爆发

泽连斯基削弱反腐机构独立性的法案通过后,乌克兰多地爆发抗议,基辅、利沃夫、第聂伯罗、敖德萨等城市出现持续性示威。

7 月 22 日傍晚,约 1500 名抗议者聚集在基辅市中心总统府外,其中包括平民、退伍军人和士兵,且以女性和年轻人为主。

欧盟对该事件表示严重关切。

因为欧盟委员会此前就曾表示,援助乌克兰的前提是其在透明度、司法改革和民主治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面对压力,泽连斯基在7月24日紧急向议会提交新草案,表示将"恢复反腐机构独立性",试图挽回局面。

但欧盟还是没有松口。

于是,7 月 25 日,欧盟宣布将暂扣 15 亿欧元的对乌援助,这是总额 45 亿欧元对乌援助基金的一部分。

此前,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几乎是"无条件"的。但现在,财政援助开始附带更多政治要求。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表示,欧盟已向乌克兰发出明确警告:如果再对反腐机构施压,未来所有财政援助可能全面中止。

这说明乌克兰不再是西方眼中的"道义受害者",而开始被当作一个风险主体来管理。

而对乌克兰来说,这种"冷处理",无异于雪上加霜。

战场压力逼近,乌克兰被迫"退群求生"

在欧盟宣布冻结援助几天后,乌克兰外交部在7月28日宣布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该条约最早于1990年由北约与华约22国在巴黎签署,核心目的是限制欧洲地区的常规重型武器部署,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

乌克兰此举,意味着它不再接受欧洲安全规则的约束。

其实,早在7 月 15 日,乌克兰就正式批准了暂时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这是一个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地雷的国际条约,乌克兰退出的理由是"战场现实"。

乌克兰这两次"退群",背后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乌克兰正在加速军事自主化,试图摆脱一切对战争行动的束缚。

基辅希望以此换取西方提供更强杀伤力的进攻性武器,但这也让乌克兰和欧洲安全体系的距离越拉越远。

泽连斯基并不是第一次拿外交当"筹码",他的逻辑就是,通过对外强硬换取西方支持。

但这个逻辑正在崩塌。

他错估了中国的底线,也忽略了乌克兰自身的经济结构。因为乌克兰不是美国,也不是欧盟,它没有足够的经济韧性去承受和中国的"脱钩"。

没拿到援助,乌克兰反手制裁中国

为了应对国内的困境,7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裁令,制裁对象涵盖中国、伊朗、阿联酋、印度等国家的公司及个人。

其中,中国上榜实体数量最多,部分来自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乌方声称这些实体"涉嫌为俄罗斯军工系统提供支持"。

但乌克兰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也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这就表示,这是一份缺乏法理支撑的单边制裁清单,政治意味远大于实质作用。

这也不是乌克兰第一次"试探"中国。

早在2019年,乌方就因马达西奇收购案与中企产生纠纷,后续又因"援俄"问题多次将中国企业列入观察名单。

但2025年7月这次,是乌克兰大规模对中国展开的制裁。

从时间节点上看,这一决定恰好发生在欧盟宣布冻结援助之后,外界普遍认为乌克兰此举是向西方"表忠心"。

泽连斯基试图用"对华强硬"姿态,重新赢得美国和欧盟的政治支持。

但这一步,走得太急,也太险。

7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坚决反对未经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要求乌方立即纠正错误行为。

这是一次明确的警告。

2025年3月,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粮食总额仅为6万美元。而在2024年同期,这一数字是1.413亿美元。

同比下降超99%,几乎归零。

乌克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占GDP比重超过15%,就业人口超700万。中国是乌克兰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

中方虽未宣布制裁,但这一数据释放了明确信号:对不友好的外交行为,中国可以用市场手段回应。

中国从未向俄乌冲突提供武器,也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支持通过对话解决冲突,反对借战争牟利。

但乌克兰政府却以"间接支持俄罗斯"为由,制裁中国企业。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双边关系,也让乌克兰在国际上失去立场。

中方这次不是说说而已

乌克兰面临的局势已经不是"战事不利"那么简单。

前线吃紧,后援断裂,外交误伤,经济衰退。

而泽连斯基政府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制裁中国,试图用这种方式"讨好西方"。但西方并没有因此增加援助,反而还被欧盟冻结了资金。

这也就导致了,乌克兰的每一个错误判断,都在经济和外交上付出了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