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提醒大家:1不碰,2注意,3不带

2025-04-01 09:42  头条

清明时节至,正值农历三月初七,天地回暖,春意渐浓。正如"梨花风起正清明",此时草木萌发,柳色如烟,万物欣欣向荣。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正因如此,此节气得名"清明"。清明既是节气,亦是节日,古往今来,承载着自然变化与人文情怀。

清明祭祖之俗,源远流长。古代帝王将相,每至时节,亲祭祖陵,以示敬仰。此风渐入民间,扫墓之俗遂成常礼。周代始有规范,汉时孝道为本,祭祀之风更盛。唐代以后,寒食、上巳皆归于清明,使其文化愈加深厚。"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亦多春雨,润泽大地,催生新绿,正合耕作之机。

时至今日,清明之风犹存,既有慎终追远之仪,亦含踏青赏春之乐。"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微风,既滋养生机,又寄托思念。此时万物焕新,顺时而行,方合天地之道。

今年清明不一般,三大特点:

1、今年是"乙巳蛇年"的清明节

天道循环,岁序更新。中国传统纪年法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为一轮回。今年清明,恰逢"乙巳蛇年",其中"乙"属天干,"巳"属地支,而"巳"对应生肖之蛇,故称乙巳蛇年。正如古人云:"甲乙相推六十甲,岁岁更迭不相差。"

六十载一甲子,轮回方见岁月深沉。2025年为乙巳蛇年,这样的清明节,需待六十年后再临人间。正所谓"光阴荏苒,春秋代序",岁月流转,年年清明风景同,然人事已非,惟有薪火相传,世代延续。

2、今年是双春年的清明节

岁月流转,四时更迭。2025年为双春年,因立春两度,首见于正月初六,再临于腊月十七。此乃农历与公历历法差异所致,正应了"春来两度,岁月重逢"之说。双春年少见,民间素有"不宜婚嫁"之说,亦有"事逢双,宜避重"之意。

年逢双春,清明亦生讲究。旧俗认为"双春年不立碑、不迁坟",部分地方更有"双春不拜墓"之说,皆因避"犯重"之忌。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便因俗暂缓祭扫,亦可寄思于心,遥敬先人,家道长存。

3、今年是闰年的清明节

时光荏苒,历法有序。今年乙巳蛇年,共计384天,因而为闰年。农历以月亮运行周期计算,时有盈余不足,需设闰月以调和阴阳。若某月仅具节气无中气,则取前月为闰。今年"闰六月",实属少见,正应了"斗转星移,岁月有常"之理。

既是闰年,又逢双春,今年清明别有意味。"一年多一月,春秋亦多时",岁月虽延,却不改清明之约。人言"闰年多变",然慎终追远之心未曾更易,风雨无阻,踏青祭祖,承续千年情怀。

故,今年清明节不一般,牢记:1不碰,2注意,3不带,不是迷信,别忘了告诉家人!下面来看看老祖宗咋说,是否有道理!

1不碰,2注意,3不带

1不碰:不碰墓地周边之花。

清明扫墓,献上一束鲜花,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方式之一。但这里所说的"不碰墓地周边之花",并非指不能向墓地献花,而是指不要随意采摘墓地周围的花草。一方面,这些花草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先人特意种植的,采摘它们无疑是对逝者及其家人的不尊重;另一方面,墓地周边的环境可能较为复杂,某些植物可能带有毒性或寄生虫,不慎接触可能引发皮肤问题。因此,保持对墓地的敬畏之心,让每一朵花都在它该在的地方绽放,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2注意:注意上坟别赶晚,下午3点前必须回;注意穿衣别花哨,红配绿最招灾。

注意上坟别赶晚,下午3点前必须回。

扫墓最讲究"阳气旺",太阳升起后到下午3点前最合适。过了未时(下午3点),阴气渐重,山路难行不说,还容易招惹晦气。尤其是今年闰年,地气不稳,早去早回更稳妥。

注意穿衣别花哨,红配绿最招灾。

有人觉得春天就该穿得鲜亮,但扫墓时穿大红大紫就是大忌!素色、深灰、藏青才是首选。去年村里老张家儿子穿了件红外套上坟,结果当年生意连连亏损,教训惨痛。

3不带:不带桃木饰品、不带新的配饰以及不带寓意不好的物品。

桃木饰品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辟邪的作用,但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认为桃木的辟邪作用可能会干扰到对先人的祭拜和缅怀。因此,人们会避免携带桃木饰品,以免对祭祀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新的配饰也通常不被推荐携带。

新的配饰往往带有喜庆和吉祥的寓意,这与清明节的哀思氛围不符。此外,一些寓意不好的物品,如破损的饰品或带有负面能量的物品,更是被严格禁止携带。这些物品可能会给祭祀活动带来不吉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