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团队认为,航天总装拉动制造模式的提出,将会为航天重大任务完成以及航天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他们还认为,这种转变需要"彻底的自我变革精神",而在论文中,他们提供了有关"总装拉动"如何运作的更多细节。
制造总体单位履行规模化定制生产任务组织实施的管理主体责任,承担合同经费、计划统筹、质量保证、能力建设、供应链管控五项管理职责。
以高效率、高质量、高弹性为标准,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能力。按照产能对生产节拍进行规划,通过布局模块化工位、优化作业流程、平衡站位工作时间,以总装节拍作为全链条拉式生产的源头,采用脉动生产模式,重塑总装制造能力。
智能柔性装配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动态地重新配置不同型号火箭的工作流程,非常适合多种运载火箭的混合生产。
另一项突破是协同制造平台,它连接全国各地的工厂、实验室和供应商,甚至跨越不同的涉密网络。该平台借助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实现生产状态的实时跟踪、供应链瓶颈的即时可视化、缺件的自动预警,以及跨机构的安全数据共享。
一个名为"数字拉动看板"的系统,可让管理者实时掌握整个供应链。
协同制造平台架构图 论文截图
《南华早报》最后指出,这场改革正值中国航天发射提速之际。2024年,美国完成了158次轨道发射,大部分由SpaceX执行;而中国完成68次发射,发射数量在2023年67次的基础上再创新高,但与2024年年初《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预计的"全年进行100次左右发射"相比,还存在明显距离。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航空航天自媒体《航空物语》撰稿人高天伟表示,2024年,我国在传统航天领域、特别是国家关键项目上保持了稳健发挥,但是在新兴商业航天领域,现实则与计划出现了较大偏差。
虽然我国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在2024年面临一些挑战,但纵观行业10年演进历程,以及国外同行的发展态势,社会已经公认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可以灵活高效地发掘利用技术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航天服务,应当继续扶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