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介绍称,我国航天制造历经研制生产主导、研制与批产并重的发展阶段,正在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主导的规模化定制阶段,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既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符合我国航天产业特点的制造模式。
过去,在传统的研制模式下,总装制造单位只是全链条中的最终环节,负责按照领域部门下发的总装计划开展装配工作,对外无约束力,配套零部件交付时间与装配节拍不匹配,造成库存积压,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而新的"总装拉动"模式则颠覆了这一逻辑,零部件不会被提前推送到生产线,而是只有在最终装配环节需要时,才从上游供应商获取,且严格控制所需数量。
《南华早报》称,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在上世纪中期首创了这种著名的"拉动式"生产模式。
通过使用看板卡等工具,每个工位仅在需要时从前一道工序"拉取"零部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库存并提高效率,这种方法成为了全球精益生产的基础。
2019年3月22日,天津开发区,丰田海外首家TNGA"新工厂" 。 视觉中国
如今,中国航天业将这种即时生产化、需求驱动的逻辑应用到火箭和卫星生产中。从最终装配到子系统组装、从零部件到原材料,每个环节都只在下游提出需求时才被触发。
由此形成的,是一个紧密响应的灵活供应链,每一台火箭发动机、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和电路板都与发射计划同步生产。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产业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赋予供应商更多议价权和资源,将被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所取代。
王国庆团队指出,中国航天计划与全球同行一样,已从早期"能不能造出来"的探索性研制,转向在多型号并行的平衡发展中实现小批量、可靠的批量化生产。
他们表示,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批量定制时代",高频率的发射和庞大的卫星网络需要可扩展、可重复和灵活的制造方式。
在论文中,中方研究团队提到,中国并非唯一一个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例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项目,该项目计划在太空搭建由约4.2万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络,目前总发射数量达到了7000多颗,展现出惊人的卫星批量生产能力。
但不同于美国由单一公司主导的模式,中国的发展路径看起来则更加网络化和由生态系统驱动,依托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私营供应商的协同,形成了国家战略。
我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如国网星座、千帆星座、鸿鹄三号星座,建设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对卫星、运载火箭规模化生产能力需求迫切。未来几年,中国将生产数以千计的产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