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身份连环造假引关注!是谁给了假院士“畅通无阻”的底气?(2)

2025-08-07 10:10  北京日报客户端

目前,一些涉事单位已删除了关于"假院士"的相关内容,但显然,避免更多"冒牌货"继续游走才是关键。除了各类单位擦亮双眼,避免"光环障目不见骗子"之外,执法部门也要严肃打击这类利用网络伪造身份、涉嫌欺诈的行为。同时,假院士闹剧又何尝不是一记警钟?要看到,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家在生活工作中求证解答,大多已不再翻阅权威资料、细查可靠出处,而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再随手滑上几页了之。

网络确有强大的集纳功能,但就像"阮少平"令人瞠目的履历一般,你所搜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似板正的"百科"可能是胡说八道,说好的"攻略"可能是广告文案,名为"科普"的文章可能是谣言大全,某些"网版字典"上连基本的汉字读音都错漏百出……如果一搜了之全盘接受,那么本来用以证伪的搜索手段就会成为谎言背书。某种程度上,网络越发达,AI工具越普及,数据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可能越突出。有研究显示,训练数据集中仅有0.01%的虚假文本时,模型输出的有害内容会增加11.2%。当我们将求知的过程完全让渡给机器,再拿由机器组织处理后的内容去验证答案,恐怕只会在谬误的"茧房"中越陷越深。

揪出一个"假院士"不难,难的是如何守住思考、求证与判断的能力。从事实出发、从常识出发,克服"搜索依赖症",才能在数据洪流中少被裹挟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