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国这边的算盘绝不简单。美国不仅希望通过支持乌克兰让俄罗斯付出更大代价,甚至计划让冲突持续到2026年,以彻底消耗俄罗斯的军力;同时,新加入的AI作战系统也让乌克兰变成了一个"高科技武器试验场"。此外,美国还打算借此机会牵制欧盟,通过援乌行动稳住北约内"反俄"的共识,并施压欧盟加快乌克兰入盟进程;更重要的是,在拜登政府末期,这样的举措也能为拜登留下宝贵的外交遗产,同时对冲中国在全球南方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不过,想实现持久和平并非易事。俄罗斯方面的态度非常坚决: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任何包含乌克兰加入北约内容的协议都无效,同时坚决要求承认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这与乌克兰的诉求形成了尖锐对立。再加上西方内部也存在分歧--欧盟中有人对持续援乌感到疲惫,比如匈牙利就否决了550亿欧元的援乌计划,而美国国内政治局势也充满变数(如特朗普可能卷土重来),都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与此同时,战场上双方也陷入僵持状态:乌军反攻效果不佳,而俄军则依靠战壕和无人机构筑起坚固防线,双方每天伤亡人数都在不断攀升,战争正变成一场消耗战。
未来三个月内,局势可能出现三种走向。美国或许会强行推动停火,希望在北约峰会前冻结局势,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乌克兰国内强硬派的不满,甚至导致政府动荡;另一种可能是局势降级为低强度游击战,美国转而提供情报和特种部队支持,但这同时也可能促使俄罗斯在乌东挑起分裂;还有一种则是不排除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北约误伤俄罗斯正规军、核电站事故或关键设施遭袭,最终导致局势全面升级。
总的来说,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早已超出各方的承受极限。乌克兰为了生存不断在求变,美国则希望借此维护霸权、扩大影响,欧洲和俄罗斯也都坚守各自底线。当各方利益和底线相碰撞时,最终的答案可能只有战场能给出,而最沉重的代价,注定将由乌克兰平民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