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发出全球通缉令,逮捕中国芯片科学家陈正坤,现在咋样了?

2025-11-11 10:39  头条

2024年2月,美国旧金山法院对福建晋华及其总经理陈正坤涉嫌窃取美光科技技术一案作出判决,认定所有指控不成立,此前联邦调查局曾悬赏25万美元通缉陈正坤,但相关网页现已消失且未作说明,此事虽显异常,实则这一案件本就不应进入司法程序。

陈正坤是台湾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加州伯克利读博士,之后进入英特尔工作,2002年他回到台湾,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32纳米DRAM技术,打破了美国和日本企业的垄断局面,后来美光收购了陈正坤所在的公司,陈正坤成为公司高管,他提出将32纳米技术转移到大陆进行生产,但总部拒绝了这个建议,表示技术可以共享,但核心技术必须保留在美国。

2016年,这个人来到福建晋华公司,这家企业背景重要,属于国家"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点单位,目标在于打破三星、海力士和美光对内存市场的垄断局面,他与台湾联电展开合作,试图研发32纳米技术,美光公司察觉后,认为此举威胁自身利益,随即在台湾提起民事侵权诉讼。

2018年,美国司法部介入此事,案件从民事转为刑事,美光公司指控晋华窃取了价值87.5亿元的技术,随后美国商务部也对晋华实施制裁,将其列入限制名单,切断了所有来自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供应,连ASML的光刻机也无法销售,其他美国企业也纷纷撤出合作,最终导致整个项目陷入停滞,几乎无法继续推进。

法庭调查发现,美光公司指控陈正坤窃取的核心技术,其实是陈正坤在1988年于清华大学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内容,那篇论文早已公开,专利保护期也已结束,根本算不上商业秘密,法官认为这不能构成商业间谍行为,而是把已公开的资料当作指控依据,最终判决结果认定陈正坤完全无罪。

有意思的是,晋华在美国还没有放开限制的情况下,就自己咬牙坚持做下去,他们寻找国产设备来替代美国产品,一开始有七成设备依赖美国供应,后来这个比例降到只有百分之十二,到2021年,晋华成功开发出25纳米的DRAM芯片,并在2022年投入量产,这款芯片的功耗比美光同代产品还要低百分之十五,这显示出外部封锁越严厉,企业反而越能够靠自身力量生存和发展。

陈正坤回到晋江的实验室,专心做研究工作带着学生往前走,他不再是通缉犯也不是民族英雄,只是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做的事情没有改变但身份已经不同,过去被人追着跑现在带领别人前进。

美国这些年对中国半导体公司采取了很多手段,比如提出诉讼、禁止销售、切断供应、列入清单,可是这些措施没有压垮中芯国际,华为依然在坚持,晋华还成功研发出了自己的芯片,外部越是施加限制,反而促使中国企业更加自主地寻找出路,这是现实环境推动的结果。

我反而认为这种打压手段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政府试图用法律和供应链限制别人发展,结果反而被对方超越,科技竞争从来不是靠封锁就能取胜,越是用力限制别人,别人越会找到新的出路,陈正坤的经历就是例子,他没有窃取技术,只是参考了自己早年发表的论文内容,美国方面却将这件事看得过分严重。

这件事到现在也没有人出来道歉,没有人愿意认错,FBI撤掉了通缉页面,法院也判了无罪,可是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反思,也许他们觉得只要最终结果还能掌控,中间的过程就不重要,但事实就摆在那里,逻辑根本站不住脚,证据也经不起仔细推敲,科技战打到最终阶段,比拼的不是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谁能真正把事情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