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准备大阅兵,日方在钓鱼岛启用无人机,能否得逞?

2025-08-21 19:46  头条

今年4月,日本海上保安厅多次出动"海上守卫者"无人机在钓鱼岛上空活动,对中国海警船进行拍摄和监视。当时日方并未公开承认,而是选择低调试探舆论和中方反应。直到近日,日本才正式承认已将这款美制无人机投入运用,并且明确表示主要用于钓鱼岛周边海域。这说明日本企图借助高端无人机大幅扩展海上监控能力,试图营造对中方的"技术压制",并与巡逻船和载人飞机形成全方位监控网络。

然而,无人机飞行和拍摄再先进,也无法改变钓鱼岛主权的归属。日方之所以急于亮出这张牌,原因在于近年来中方在钓鱼岛海域的维权执法已逐渐常态化。仅在2024年,中国海警船就在钓鱼岛周边航行了355天,创下201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数字本身就是主权实践的有力证明。钓鱼岛早已不再是日方单方面设定的所谓"禁区",而是在中方持续行动下,事实层面不断得到强化的管辖海域。日本推出无人机,只是想借助技术制造一种强硬姿态,营造出"掌控局势"的假象。

但技术升级并不等于政治胜利。无人机可以伴随广播警告,但这无法否定中方基于国际法和历史事实开展的正当执法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无人机并非日本自主研发,而是直接采购美国的MQ-9B"海上守卫者"。这款无人机原本用于美军的海上侦察与战略监视,日本将其引入钓鱼岛问题,实质上是把美日安保的触角,强行延伸到中日争议海域,使本就复杂的地区摩擦进一步与大国博弈捆绑。

近期的事态也说明,日本的举动带有明显的进攻性和战略扩张意图。就在无人机启用前后,日本右翼分子和渔船多次闯入钓鱼岛海域,甚至还有日本民用飞机非法进入钓鱼岛上空,但最终都被中方警告驱离。日方挑衅行动呈现出"海空联动"的趋势,无人机正是其中重要一环。可以说,日本正在尝试通过技术叠加,将原本零散的右翼行动升级为国家层面的系统性介入。

日本如此冒险,还与国内政治考量密切相关。随着美日防务合作不断加深,日本右翼势力借钓鱼岛问题制造所谓"国防危机感",为修宪和扩军积累舆论与政治筹码。无人机投入使用,既是钓鱼岛问题上的动作,也是日本战略转向的延续。自安倍政府以来,日本不断通过制造摩擦,把中国塑造成潜在威胁,以此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但钓鱼岛争议本质上是主权问题,而非日本的国防问题。日方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将争议"既成事实化",只会适得其反。

外交部多次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的巡航与执法完全正当合法。日本再怎么挑衅也是徒劳挣扎。除了在外交场合提出严正交涉,中方还在行动层面保持高强度存在,海警船常态化执法、直升机空中警戒、舰艇驱离非法入侵者,逐步形成立体化的维权格局。事实证明,日本每走一步中方都会以更坚定的行动回应。

无论日本无人机技术如何升级,都无法改变这一点。中国将继续通过巡航执法、外交交涉和必要的防范措施坚决捍卫主权。如果日本一味依赖美国支持,把钓鱼岛问题工具化,不仅无法改变现实,反而会让中日关系陷入恶性循环,把东海推向更加危险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