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今日秋分 牢记5点忌讳

2025-09-23 09:59  头条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当秋风拂过田间的稻浪,当晨露凝结出细碎的凉意,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极具仪式感的秋分。作为民间"四时八节"之一,秋分不仅是昼夜平分、寒暑交替的节点,更是平分秋季的"分水岭"--过了这天,白天会悄悄缩短,早晚的风也会添上几分清爽,就连田埂间的气息,都满是丰收的期待。

今年的秋分格外特别,恰好落在农历八月初二。熟悉历法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今年闰六月的缘故,使得春分偏早、秋分错后,与中秋的距离也比往年更远些。但无论日期如何变化,秋分时节的生活讲究与养生智慧,始终是老辈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指南"。明日秋分,这"5件事不建议做",并非迷信,而是顺应节气、养护身体的关键,记得提醒家人。

第一不:不熬夜晚睡,别打乱"阴阳平衡"

秋分是一年中昼夜时长最均等的日子,对应的也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节点。此时天气转凉,阴气渐升、阳气渐收,若还像夏天那样熬夜到凌晨,很容易打破身体的平衡--白天会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晚上又容易翻来覆去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老辈人常说"秋分应早睡早起,跟着太阳走",其实是让身体顺应自然节律,为接下来的秋冬养足精神。

第二不:不去荒郊野外阴地,远离"悲秋"与寒凉

刚过农历七月,民间祭祀的氛围尚未完全消散,而秋分时节草木渐枯、树叶飘零,本就容易让人生出"悲秋"的低落情绪。荒郊野外人迹罕至,不仅可能因路况不明暗藏危险,更重要的是,此时白天虽有暖意,但山间、林地的阴气较重,若长时间停留,出汗后被凉风一吹,很容易引发头痛、鼻塞等不适。秋分养护的核心是"护阳",与其去荒郊吹风,不如在自家院子里晒晒太阳,更显惬意。

第三不:不光吃素不吃肉,营养均衡才抗秋乏

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菠菜、苋菜、萝卜等应季蔬菜鲜嫩多汁,既能补充叶绿素,又能缓解秋燥,难怪民间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的说法。但千万别因此只吃素、不吃肉--此时正是农民"晒秋""收秋"的大忙时节,即便我们不参与重体力劳动,身体也需要能量抵御渐凉的天气。适当吃些瘦肉、鱼虾或鸡肉,既能补充蛋白质,又能避免营养失衡导致的秋乏,这才是"顺应节气"的饮食之道。

第四不:不追打鸟雀小动物,守住"人与自然的和谐"

秋分是谷物成熟、瓜果飘香的季节,田埂间的鸟雀、田鼠偶尔会偷吃粮食,不少人会想着"赶尽杀绝"。但老辈人更提倡"驱而不害"--用稻草人、铃铛驱赶即可,别追打、伤害这些小动物。一来,很多鸟类是益虫的天敌,能帮农田减少虫害;二来,秋分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善待生灵,也是对丰收的一种敬畏。如今生态保护意识渐强,这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更该被传承。

第五不:不采摘野花插家,避免"扰眠"与寓意争议

秋日山间的野菊、野桂开得热闹,不少人会忍不住采摘几枝插在客厅、卧室,想添几分秋意。但秋分时节的野花,大多气味浓烈--一方面,浓郁的花香容易吸引蜜蜂、飞蛾等昆虫,影响居家卫生;另一方面,夜间花香弥漫,可能会刺激神经,让人难以入眠。更重要的是,在民间认知里,秋季野花多带有"肃杀"之意,尤其菊花常与祭祀相关,插在家中难免让人心里不适,不如买几盆盆栽秋菊,既雅致又省心。

秋分是个温柔的节气,它既有丰收的喜悦,也藏着"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明日八月初二,不妨跟着老辈的讲究,避开这"5不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感受秋风里的诗意。毕竟,顺应节气的生活,才是最舒服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