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于 7 月 20 日起对美国展开为期 3 天的访问。此次访问,马科斯怀揣着诸多期待,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其陷入了 "赔了夫人又折兵" 的尴尬境地。
马科斯(资料图)
7 月 20 - 22 日,马科斯开启了对美国的高调访问之旅,其随行阵容堪称豪华,菲律宾贸易部长、工业部长、国防部长及外交部长等重要官员倾巢出动。马科斯此番访美,有着明确的两大诉求:一是期望推动美菲达成 "互利共赢" 的贸易协议,二是争取美国降低对菲商品 20% 的关税。为了能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获得美国的支持,马科斯在访美前便向美国献上了两份极具分量的 "投名状"。
其一,宣布向美军开放乌卢甘湾海军基地,该基地将被用于存储无人舰艇,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强化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菲律宾甘愿成为美国在南海地区的 "前沿阵地";其二,马科斯决定采购高达 120 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要知道,菲律宾年均能源进口额仅 80 亿美元左右,此次巨额采购,足以彰显其讨好美国的决心,满心期待特朗普政府能够在关税等问题上有所让步。
然而,现实却给了马科斯沉重一击。在关税问题上,7 月 22 日白宫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单方面宣布 "达成协议",美国对菲关税仅从 20% 降至 19%,而菲律宾却需对美国全面开放市场并实施零关税。这一结果对于菲律宾而言,无疑是极其不公平的。从数据来看,美国去年从菲律宾进口了价值 140 亿美元的商品,主要涵盖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加工食品、机械设备和服装等品类,而菲律宾的支柱产业电子产品在出口中占比超 40%。如今,菲律宾对美出口产品仍需承受 19% 的关税,与此同时,美国商品却能零壁垒地涌入菲律宾市场,这将对菲律宾本土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严重影响菲律宾的经济发展。
马科斯(资料图)
在安全承诺方面,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与国务卿鲁比奥虽高调宣称《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声称要打造 "威慑之盾",但却未在协议中提及具体的军事援助或技术转让内容,仅仅是泛泛而谈地强调 "推进菲武装部队现代化"。马科斯原本期望将关税减免与安全保障进行绑定,以此来提升菲律宾在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安全感,然而美方却明确拒绝了这一诉求,将贸易与安全议题进行了切割,菲律宾在安全方面的期望也彻底落空。
马科斯试图通过在南海问题上向美国靠拢,以 "安全捆绑贸易" 的策略来换取美国的关税让步,显然是严重高估了自身的筹码。特朗普政府始终将美国利益置于首位,在经济议题上,坚定不移地奉行 "美国优先" 原则,菲律宾在其眼中不过是 "印太战略棋子",仅在需要利用菲律宾来搅乱南海局势、阻碍中国 - 东盟合作时,才会对其稍加关注。
面对美菲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动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于 7 月 22 日明确表示,美国和菲律宾之间开展任何合作都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更不应挑动对抗,加剧地区紧张。中方的这一回应,清晰地划出了红线,充分展现了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立场。一直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与周边国家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而美菲的某些举动无疑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破坏。
马科斯(资料图)
菲律宾此次在与美国的外交互动中遭遇失败,应当深刻反思其外交政策。长期以来,菲律宾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在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对美国存在较强的依附性,这使其在外交谈判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菲律宾应借鉴东盟其他国家如泰国 "做所有人的朋友"、马来西亚拒当 "关税博弈工具" 等成功经验,积极奉行 "积极不结盟" 政策,努力在中美两大国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而不是盲目地倒向一方。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只有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国家的发展。
马科斯此次访美之行,以失败告终,不仅在经济上未能为菲律宾争取到有利的关税条件,在安全方面也未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反而因过度迎合美国,在地区事务中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菲律宾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错误的外交政策将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只有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的和平稳定与自身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