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乌军被包围?普京:邀请媒体,让泽连斯基"决定他们的命运"

2025-10-31 16:22  头条

围而不打,打而不信,信而不降--这仗越来越像一场硬碰硬的心理战。

1万人被围,停战令下达,基辅却说"不信",还要继续打。

普京拿出"人道主义"姿态,泽连斯基则咬紧牙关不松口。

这场"围而不降"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1万人陷入包围,俄军突然"刀下留人"?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一则消息,报道称,在乌克兰东部的库皮扬斯克与红军城方向,约有1万名乌克兰士兵被俄军包围。

报道中强调,虽然包围圈还没完全闭合,但俄军已经在"开口"地段实施了强火力封锁,等于是"围而不打",但绝不留活路。

俄方的这一说法,很快引起各方关注。1万名士兵,这不是个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战区级别的兵力。

更关键的是,这个数字,在俄乌战争的当前阶段,代表的可能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负,而是乌军整个东线防御系统是否还稳得住的信号。

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俄罗斯并没有第一时间"发起总攻",反而做了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决定--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在必要区域实施局部停火5至6小时,为外国记者开辟"通行走廊",以便他们进入包围圈附近进行报道。

这操作,怎么看都不像是常规打法。一个正在围困敌军的国家,突然主动叫停火力,还邀请全球媒体来围观?别说是在战场,就连在外交场合都很罕见。

看起来像是"人道主义关怀",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手更大的心理战布局。"

普京的这一手停火令,在军事层面的意义或许有限,但在舆论战的效果上,却是一记重锤。俄方的逻辑很清楚:你泽连斯基不承认有1万人被围?

那我就让记者进去拍,拍出来的东西可不是你基辅官宣能轻易遮盖的。哪怕你嘴上不说,画面会说话。

而乌克兰这边的反应也很快。30日晚,乌克兰外交部通过发言人泰希回应称,不会对红军城方向的士兵发布投降命令,也不接受俄方所谓的"停战走廊"。

更进一步地,乌方公开提醒各国记者,不要轻信俄罗斯的说法,不要走这条"被设计过的路"。

乌外交部并未正面回应"1万人被围"的说法,也没有否认,这种"既不承认也不澄清"的姿态,其实已经说明问题:战况确实不妙,但不希望被提前曝光。

这正是普京想打的牌:让你不说话,也得面对现实。乌军是否真的被围,战场记者进去了就知道。这个"主动暴露"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战略主动,是俄方在信息战和心理战中抢占先机的表现。

而乌克兰这边的"继续打",更像是硬撑。战场上可能还在组织突围,但政治上已经不能低头。一旦承认被围,舆论压力会迅速压向泽连斯基,尤其是在当前欧美援助意愿逐渐减退的背景下,基辅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欧美"口惠而实不至",乌克兰独撑局面愈发吃力

这场围困事件发生之前,乌克兰方面其实已经在国际支持上吃了不少闭门羹。例如特朗普此前多次提到要提供"战斧"导弹援助乌克兰,但至今没有下文。

欧洲那边也一样,前段时间还高调宣称"要不计代价从美国购入武器援乌",结果行动寥寥,几乎没有实质进展。

这让乌克兰前线士兵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如果说战争初期,乌克兰还能靠全球声援打出士气,如今则越来越像是"强撑着打"。

泽连斯基政府也只能将重心放在"总统外交"上,试图通过与各国领导人的互动维持国际关注度,甚至在公开演讲中多次提及中国。

几天前,泽连斯基还在讲话中称中国正在"援助俄罗斯",并公开希望特朗普向中方施压。但结果呢?特朗普在韩国与中方会晤时,并没有如其所愿提出相关问题,这让泽连斯基"借中国转移焦点"的算盘落了空。

从这个角度看,普京此时搞"停战走廊",恰恰是在欧美关注度下降时主动制造热度,把镜头重新拉回前线。相比之下,乌克兰的外交攻势显得更加吃力,甚至有些被动。

这场"围困风波"让人们意识到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乌克兰政府对前线信息的控制极为严格,甚至到了"几乎不让外界知道前线真实情况"的地步。

从2022年战争爆发开始,基辅就通过强有力的信息管控,成功掌控了战争叙事的主导权。但进入2024年后,随着战线拉长、士气起伏、物资紧张,前线的真相变得越来越难掩盖。

这次1万人被围,若非俄方主动放出消息,然后又设"记者走廊",恐怕外界依然不会知道东线战局已然吃紧。泽连斯基政府之所以极力控制信息,并非出于单纯的安全考虑,更是为了维系国内外对战争的信心。

但问题是,战争不能靠"信心"打到底。前线士兵真实的处境、武器弹药的消耗、后勤补给的压力,这些东西一旦积累过深,哪怕是最坚强的政府也难以抵挡舆论反扑。

而普京的"信息公开战略",恰恰是在试图打破泽连斯基的信息封锁,逼其在国际舆论场上"摊牌"。你可以不说,但我可以让别人看到。

这就让乌克兰陷入一个两难局面:说了,士气受损;不说,信息早晚被揭,反而更显被动。

普京用一纸停火令,把泽连斯基架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你不说,我来替你说。你不让记者看,我来开门让他们看。

而泽连斯基本人,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前线吃紧,外交受阻,国际援助缩水,国内舆论也开始出现松动。

在这种情况下,"不信、不降、继续打"的强硬回应虽然可以维持一时士气,但能否撑到下一波援助到来,没人能打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