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免费体验""新店优惠"这样的诱人广告。它们看似是商家让利消费者的好事,背后却可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这个看似普通的活动,实则涉及老年消费安全、商家营销伦理与法律维权等多重议题,值得每一位消费者警惕。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江苏昆山一家美发店推出"免费造型设计"活动,70岁的陈阿姨被吸引进店。原本只打算体验免费服务的她,却在店员长时间的"话术包围"下--先是声称其发质需要高价护理,后又鼓吹"成为合伙人可终身免费美发还可分红"--稀里糊涂签下合作协议,刷卡支付了3万余元。
回家后,经家人提醒,陈阿姨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她要求退款,却遭到店家强硬拒绝,理由是"签的是投资协议,不是消费合同,恕不退款"。
图片来源于法治日报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老人缺乏判断力,容易轻信他人,家人应多加陪伴和提醒。" 也有观点指出:"这明显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操控手段欺诈消费者,必须严惩!" 还有网友吐槽:"现在很多美发店、美容院都用类似套路,年轻人尚且难以招架,何况老年人?"
精准瞄准老年人心理弱点 许多老年人生活节俭,对"免费""优惠"活动敏感,同时又对"投资分红""终身免费"等概念抱有美好想象。不法商家利用其注重健康、渴望关怀、信息闭塞等特点,通过热情服务和情感攻势降低其心理防线。
商业模式异化,套路升级 从传统推销办卡,到伪装成"合伙人""投资加盟",不法商家的手段不断翻新。其本质是将消费行为模糊为投资行为,利用协议条款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让消费者在困惑中上当,事后又以"自愿签约"为借口推卸责任。
维权意识薄弱,证据保存不足 许多老年人在消费时不愿索要发票、合同或转账凭证,甚至不清楚商家全称就已付款,导致事后维权困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美容、健身、教育、家政等行业广泛采用预付充值模式,随之而来的消费纠纷频发。
在美容业,常出现"免费检测"变"高价治疗"、"体验价"诱导向"天价套餐"升级;在健身行业,则多有"低价年卡"背后捆绑私教课程、退款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等问题;在教培领域,机构倒闭跑路导致预付款难以追回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不同场景,同一套路: 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贪便宜"或"怕麻烦"的心理,通过封闭环境、长时间推销、多人施压等方式促成大额消费。而在老年人、学生等群体中,这一模式尤其有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昆山市法院经审理认为,美发店在推销过程中刻意淡化投资风险、夸大收益,利用原告高龄、认知能力有限的弱点,使其在未能真正理解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做出错误意思表示,构成"显失公平"。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判决撤销协议,要求商家全额退款。
这一判决不仅为陈阿姨找回了养老金,更具有重要意义:为类似老年消费维权案件提供了有益的裁判借鉴,明确了商家'显失公平'的诱导行为法律效力不足。
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过于优惠的活动要保持理性;切勿在现场压力下做决定,务必"回家商量、冷静思考";合同、票据、转账记录一律保存,这是维权的基础;遇事及时与家人沟通,或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阿姨的遭遇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消费骗局,但法院的公正判决也让我们看到了法治的力量。 透过这件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人追回损失的个案,更是对整个消费环境的警示--商家应以诚信为本,任何通过欺诈、诱导手段达成的交易终将受到法律制裁。 这也提醒我们,在关爱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提升防范意识,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消费安全防线。
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探讨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