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初一不一般,60年一遇4日相逢,最忌哪3事?

2025-08-23 10:44  头条

刷到这条的人,多半刚把日历翻到闰六月二十九,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后天就是七月初一。

60年一遇的"4日撞车"--朔日、处暑、杨公忌、定日全挤在一天,老规矩里最怕犯的三件事,其实比"鬼门开"更贴近日常。

先说朔日。

月亮彻底隐身,晚上黑得像锅底。

小时候奶奶把这叫"无灯夜",意思是别在外头晃,早点回家。

现在城市灯火通明,但心里还是发虚,总觉得巷子拐角会踩到什么不该踩的。

再是处暑。

节气卡在七月初一,早一步是夏,晚一步是秋。

庄稼人看的是收成,城里人看的是空调电费。

这一天的风开始带凉,吹得后脖子起鸡皮疙瘩,像有人在耳边提醒:该收心了。

杨公忌听起来最玄乎,其实就是老黄历里标红的"诸事不宜"。

七月排第一,初一撞上,像考试当天忘带准考证,心里别扭。

但真要问怎么不宜,谁也说不清,只剩一句"别折腾"。

定日倒是个安慰奖,十二建除里难得的黄道。

稳定、安定,听起来像给前面三个"凶"打补丁。

可补丁再厚,也盖不住心里那点膈应。

三件事,说到底都是怕"冒犯"。

穿得太艳去烧纸,怕祖先嫌你张扬;举着手机拍祭祀,怕把肃穆拍成朋友圈素材;捡了路边的馒头水果,怕沾了别人的哀思。

不是怕鬼,是怕不懂分寸。

最尴尬的是,现在连纸钱都扫码支付了,老规矩像旧手机系统,卡得慌,却又舍不得删。

于是大家默契地选素色衣服,把手机塞兜里,绕开地上的白米红绳,假装自己还记得流程。

其实七月初一最该忌的,是心里那点小侥幸:觉得规矩是别人的,自己可以例外。

60年才撞一次的四重日子,不过是把"敬畏"两个字放大给你看。

信不信随你,但天黑早点回家,总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