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的“百年两岸和平”“武力护台”,是掩护还是内心真实?

2025-11-03 10:43  头条

郑丽文一句"国民党和民进党一样,也没有放弃武力保卫台岛的决心",让最近的两岸舆论场炸了锅。有人说国民党也开始走"对抗路线",也有人骂她"表里不一"。

毕竟在同一次德国之声专访中,她先提出"武力保卫台岛",之后又反复喊"和平、和平、和平",甚至还说过"两岸统一能让大家一起开心"。这看似矛盾的表态,其实藏着比话语本身更值得琢磨的门道。

先得搞明白这话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那是德国之声的专访,记者盯着防务预算、两岸军事风险这些尖锐问题不放,而此时恰逢大陆重要会议公报未提"和平统一"引发岛内猜测,各种解读满天飞。

郑丽文前一句话还在反问德国"会不会把GDP的5%花在军费上",吐槽对美军购全是离谱套路,后一句话突然冒出"武力保台"的说法。要是只看后半句话,确实像挑衅。

但结合前后两句话就会发现,她这话更像对着岛内民众的"安抚式喊话"--毕竟大陆反复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传到台湾民间难免引发恐慌,她这表态更像是在说"别怕,我们有准备"。

这种矛盾恰恰是岛内不少人的真实心态缩影:既认"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根脉,想靠两岸合作让高雄芒果更快运到大陆、让台生求学更方便;又对军事冲突充满恐惧,在舆论压力下得摆出"强硬姿态"。

郑丽文自己就是这心态的鲜活例子:她一边任命清一色"统派副主席",要在课本里加"台湾光复"的内容,一边又在"统一路径"上含糊其辞,说要先"打下和平根基"再谈统一。

甚至重提"我们说我们的,他们说我们的"这种"一中各表"的老调子。说白了,就是想要和平的红利,又怕承担统一的进程,想站在十字路口中间,既不往左也不往右。

但问题的关键是,"武力保台"这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且不说公开新闻报道台湾向美国采购的66架F-16C/DBlock70战机,已举债200亿新台币却至今一架未见,美方甚至表示明年交付都恐无望。

更何况台湾地区公开披露的2025年度防务预算高达6470亿新台币,较上年再增402亿,却被岛内舆论批评"浪费民脂民膏,没让台湾更安全"。

更核心的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所谓"保卫台岛"根本是个伪命题--国台办早把话说透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外部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不是台湾同胞。

郑丽文的纠结,本质上是国民党老难题的新表现:想靠"反台独"和大陆维持交流,又想靠"模糊表态"拉拢多方力量。

她选在德国之声说这话,既是想抢下"保台"话语权回击民进党扣"卖台"帽子的套路,也是为了安抚党内朱立伦、侯友宜等"浅蓝"派系,同时向美国和西方释放"并非亲中"的信号。

可两岸关系从来不是"平衡术"能玩转的。她吐槽美国把台湾当"提款机",反对"以武谋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共识。

但拿"武力保台"说事儿,反而掉进了民进党制造的"对抗陷阱",更是掉进长期抹黑中国的德国之声的记者挖好的陷阱里。

要知道,真正能保卫台湾的从来不是过时的武器,而是两岸和平交流的根基--就像她自己说的,得先"开创百年和平",才能谈其他的。

说到底,郑丽文的这句话更像层"情绪保鲜膜",裹住的是对冲突的恐惧,而非真要搞对抗。但恐惧解决不了问题,模糊也换不来安稳。

大陆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只要守住"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就愿意坐下来谈所有问题。要是真把"武力保台"当护身符,甚至被"台独"势力带了节奏,那反而会把台湾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从官方互动来看,我们始终保持友好姿态与郑丽文方面沟通,即便出现这样的争议表述,仍以推动两岸交流的积极态度为出发点。

针对郑丽文"武力护台"的表述,国台办发言人已明确立场:大陆愿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与台湾各政党推动交流合作,同时强调和平统一是首选,但若和平无法实现,任何分裂行为都将遭坚决反制。这充分说明国家对台湾统一有明确的步调、策略与进程。

普通民众无需过度解读、无需被带偏节奏,紧紧跟着党和国家的方向即可。

毕竟,两岸民众想要的"一起开心",从来不是靠喊几句硬话就能实现的。少点恐惧式的表态,多点推动交流的实在动作,才是真的为台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