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聚焦国际热点问题,其中关于"印太地区海上紧张局势"的专题讨论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当面对话揭开了这场争端的核心矛盾,也对国际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律宾外长马纳罗试图用模糊指责的方式质疑中国的南海政策,中方则用历史和法律依据进行了坚决回击,最终让菲律宾陷入无力辩驳的尴尬。
中菲在慕安会交锋,矛盾直指南海核心问题
在会议专题讨论中,菲律宾外长马纳罗率先抛出观点,含沙射影地指责中国破坏区域秩序。他声称:"南海问题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有国家不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他没有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将矛头对准中国。马纳罗还暗示某些"富裕强大的国家"利用其影响力对较弱国家施压,试图将菲律宾塑造成"受害者"。
面对菲律宾代表的挑衅性言论,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果断回应,用1999年的仁爱礁事件作为例证,揭示菲律宾在南海主权争端中的不信任行为。傅莹回顾了当年菲律宾军舰"坐滩"仁爱礁的经过,并指出,当时菲律宾以船只"需要维修"为由请求中方理解,但随后又派出更多舰船对黄岩岛等区域实施实际占领。这一行为公然违反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也是菲律宾长期将非主权区域据为己有的关键一环。
在讨论临近尾声时,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再次发问:"1898年《巴黎条约》明确标定菲律宾的海域边界为东经118度,而黄岩岛与仁爱礁均在该范围之外。如此明显的事实,菲律宾如何为其主权主张找到依据?"这一直接的质问让菲外长马纳罗哑口无言,甚至需要翻看手机试图寻找应对的答案。
南海争端的根本分歧
南海争端的复杂性,源于各方对历史与法律解释的分歧。菲律宾的主张主要建立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内,试图通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来扩大对南海的管辖范围。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法规定的经济区权益并不等同于主权归属,尤其是黄岩岛和仁爱礁这类历史争议区域。
与之相对,中国的南海主张有着丰厚的历史积累依据。根据大量古籍、渔业记录以及国际公约的描述,中国对"九段线"范围内海域享有长期管辖权。尤其是在《巴黎条约》签署后,菲律宾领土明确被划定至东经118度,而黄岩岛和仁爱礁则始终未被纳入其法定版图。用近现代历史和国际法的双重视角来看,菲律宾的南海主权诉求显得底气不足,甚至有捏造历史的意味。
此外,从1999年仁爱礁"坐滩"事件到2016年南海仲裁案,菲律宾在争端中多次提出极端化的举措。这些行为不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将局势推向更加复杂和对立的方向。
国际因素与多边立场的博弈
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始终试图借助外部力量谋求支持,而美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域外干预者。通过"航行自由行动"等军事手段,美国频繁在南海展示存在,并利用所谓"自由航行"对中国施压。而对于菲律宾,美国不仅支持其提出南海仲裁案,还通过军事合作逐步强化其地区战略支点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区域内最大的沿海国家,主张通过双边谈判以及地区多边机制和平解决争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与正在协商的《南海行为准则》(COC)就是中方推动地区稳定的真实写照。相比之下,菲律宾的高调主张和外部依赖显然更具挑衅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不确定性。
除了中菲双方,其他东盟国家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也耐人寻味。越南和马来西亚根据各自利益与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涉,而新加坡这样不涉主权争端的国家则更多呼吁持续对话与合作。从全局看,南海稳定不仅是地区各国的基本共识,也是保障全球贸易和能源供给的重要基础。
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之路
慕安会的这一交锋,暴露了菲律宾在南海争端中立场的不稳定性,以及长期试图通过国际舆论和外部势力施压的策略。中国则以历史事实和法律依据再次证明了自己主权立场的合理性,同时坚定表达了通过双边谈判与多边合作化解矛盾的诚意。
南海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但未来的方向应更加关注区域内对话机制的构建,杜绝军事化和外部干涉对局势的升级影响。尤其是《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将成为平衡争议各方权益的重要契机。
正如吴士存的发言所揭示的那样:"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以客观事实和法律框架为基础,推动南海局势走向稳定,才是区域和平的真正保障。而菲律宾等声索国,与其对抗,不如对话,以建设性思维寻找共赢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