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7月30号就要进入中伏了。中伏,是"三伏"之第二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
入伏后,地表温度变化很大,每天受到阳光的暴晒积攒的热量比较多,散发出来的比较少。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到了中伏地面累积的热量达到了峰值,随之也会慢慢地向空中散发,且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伏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时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了,有些老传统需要咱们了解下,7月30号中伏来临,记得:吃2宝、喝2汤、做2事,老传统别忘!
吃2宝
吃伏面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不是瞎讲究。新麦刚收,磨成面,下锅一煮,滑溜溜,吃了出大汗,暑气跟着走。
吃伏羊
伏天吃羊,越吃越壮。空调屋里待久了,寒气往骨头缝里钻,一碗羊汤下去,发汗排湿,浑身通透。
喝2汤,消暑解渴
海带绿豆汤,是中伏消暑的经典之选。海带清热解暑,绿豆排毒除湿,二者搭配,煮出的汤甘润可口,生津解渴。将干海带泡软洗净,绿豆浸泡备用,排骨焯水后与海带、绿豆一同炖煮。一个多小时后,一锅鲜美的海带绿豆汤便熬制而成,喝上一口,暑气瞬间消散。
丝瓜汤,清爽又营养。丝瓜切成大块,搭配鸡蛋和菌类一起煮汤,汤鲜味美,消暑又解渴。锅中热油炒好鸡蛋盛出,再炒软菌类后加水,放入丝瓜煮至熟透,最后加入鸡蛋,调入盐和香油,一碗丝瓜汤便完成了,让人回味无穷。
做2事
勤补水:小口慢饮防脱水
中伏高温肆虐,人体汗液流失加剧,稍不留神便陷入脱水危机。此时切记:每日饮水量不应少于2000毫升! 白水之外,推荐自制绿豆汤(清热解毒)或淡茶水(生津止渴),随身携带水杯,养成小口慢饮习惯,莫等口渴再补水。
贴伏贴:冬病夏治正当时
中伏是"三伏贴"核心时段之一。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毛孔开泄,药物更易渗透。在医生指导下贴敷特定穴位,可振奋阳气、驱散内寒,有效预防冬季哮喘、老寒腿等旧疾复发。时机珍贵,切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