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舟:2025,西方已经集齐了火山、回旋镖和乌托邦

2025-01-23 08: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特朗普1月20日就职,他本次的就职典礼并不太平,内有"独狼袭击"和加州山火;外有威逼盟友、政潮不断。而这背后不仅仅只是局部操作的心血来潮或漏洞失误,更是整个西方阵营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所形成的火山,正在一股股"试烟",酝酿着更大规模与频率的喷发。

在前文《攻守之势正在改变:2025等待回答的四问》,笔者提出我们已经处于大时代的转折点,本文是前文的下篇,站在传统发达国家的视角,再一次论证力量对比因何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之下有着怎样的政治经济脉络,而这些问题又是否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共性症结,究竟依靠什么才能打破所谓的"惯性"。

一、西方国家近期政潮的根源,是经济发展陷入了结构性矛盾

近期德法加韩等国政潮不断,美国则在短短四年又一次政党轮替,某些人极力要为我们营造的西方发达国家恢复快、就业好、财富增、外资抢的形势大好,与现实却是那么地格格不入。但凡他们所言有那么几分真实,我们都只能得出一条结论,就是西方老百姓吃得太饱,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换一批更加激进的政府,将对刺激的追求贯彻到底。

其实,吹鼓手举出的每一项"形势大好"的数据,背后都自有一番曲折,了解来龙去脉以后,我们才能明白导致这一系列政潮的经济基础,这是每一户人家普适的柴米油盐、喜乐悲欢。而将这些悲欢汇聚起来,是它们基本面已经出现了普遍性、周期性、结构性的矛盾,在转折点此消彼长的进程中,它们构成了"消"。

从基层角度来看,最直观的痛点就是近年以来生活压力攀升,体感急剧恶化,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又是疫情爆发以来迅速拉高的通胀,生活成本急剧攀升,美国各主要盟国的通胀率都出现了极其相似的走势。

各国近十年来通胀率对比(单位:%)。 图表来源:Trading Economics。

这种趋同的走势也是西方国家自身经济日益陷入对美依附的缩影。在美国政策的影响下,它们或是对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发动贸易战、构筑关税壁垒,主动推高本国从生产制造到消费全链条的物价水平;或是策动多方向的地缘冲突,造成能源危机;或是量化宽松,连续货币超发,且热钱投向脱实向虚,形成大量泡沫……在多方因素影响下,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最终在新冠大流行后被引爆。

即使在官方数据通胀趋于缓解的2023年以来,依然能够看到与官宣数据不符的差距。根据麦肯锡调查,虽然2023年下半年欧盟27国的名义工资增速为6.3%,但实际工资平均比2019年降低1.2 个百分点。2023年,共计88%的欧洲人认为2023年物价上涨,其中59%的欧洲人认为物价"强劲上涨"。欧盟自己的报告也承认,通胀依然是民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没有之一。

物价高企的同时,贫富两极仍在持续分化。据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Eurofound)提供的统计图表,法德意等国的收入和工资不平等现象,较疫情前又有了加剧之势。美联储近期公布的2023年底美国家庭净资产统计同样耐人寻味,简单的算术平均,每户家庭资产可达120万美元。不过,如果按每户净资产中位数计算的话,每户仅为19.2万美元,进相当于算术平均数的16%,"被平均"现象更为突出。

2007-2022年德国、意大利、法国的收入不平等(红线)、工资不平等(黑线)和就业水平(虚线)演变。 图片来源:Eurofound。

仍以美国为例,从纸面上看,家庭财富在疫情中反而还加速增长,2020年以来的家庭净资产名义增速达到了40%,哪怕剔除20%左右的通胀,实际净资产仍有20%的增幅。可是其中不乏房价攀升的托举,同样是美联储在2023年的统计显示,房屋价值中位数已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4.6倍有余,美国家庭的住房负担能力降至历史低点。截至2022年,超过3/4的家庭净资产不足10万美元,较2019年疫情时期仅增长了4%,剔除通胀以后将是负增长。

在最近陷入"第51州"风波的加拿大,房地产对资产价格的托举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国曾在2021-2022一年内平均房价增幅高达30%,大多伦多地区甚至同期增幅达到1.5倍。但超越了需求者正常消费水平的房价最终成了有价无市的纸面富贵,全国房市在没有"三条红线"的情况下陷入了更为严峻的萧条,作为他山之石提醒着大洋彼岸:房地产的结构性调整,根本上究竟是监管的问题,还是价格与需求的问题。

再回到美国,从家庭的收入五等份划分,来看不同层级家庭保有的财富占比,也能发现贫富差距仍在加大,疫情以来,除了最富有的1%家庭财富占比仍在增长,其他层级都在持续下滑。

疫情以来美国家庭净资产(左)和收入五等份的家庭财富占比(右),最富有的1%家庭(深红色线)财富占比仍在增长,而其他层级都有不同程度地下滑。 图片来源:东北证券、路透社。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就业确实普遍处于疫情以来的恢复阶段,部分国家的新增就业人数和岗位需求仍处于阶段性高点。但也在积累不确定性,以美国为例,反复"修正"就业人数的伎俩已然路人皆知,即使按纸面统计数据,将一个长周期合订起来看,过去三年,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也在不断下滑,且作为风向标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就业都出现了降温迹象,后者甚至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即使按统计口径,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也呈现下降趋势。 图表来源:东北证券,2025年美国经济展望,2025-1。

根据美国移民研究中心的统计,美国出生的本土居民正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进程正在加速,适龄(16-64岁)人口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16.9%增加到2024年4月的22.1%。

更有意思的是,移民对于就业增长的刺激也在递减,甚至从疫情以前就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截至到2017年,1990年后进入美国的移民及其后代,只是将适龄人口的就业份额从63.9%提高到64.4%。

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精技术类工种始终处于稀缺状态,此类移民的流入反而是越来越少,且极易受到日趋随意的政策干扰。美国近期围绕H1-B签证引发的风波正是该问题的缩影,"政府效率部"的负责人之一拉马斯瓦米甚至痛斥"美国文化长期以来崇尚平庸而非卓越",无法满足这方面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在衣食住行、运输仓储相关的基础制造和服务类行业,供给真正过剩,新移民占比过高,且不少受教育移民的技能和教育背景与该类工作不符,出现严重"错配"。

不仅是美国,移民输入就能促进就业的"理所当然",正在西方国家遭受普遍挑战。本轮加拿大政潮中,舆论对特鲁多的一大抨击点就是:创纪录的移民水平却几乎没有带动可工作纳税人的人口占比。其实加拿大只是诸多反面典型中的一个而已,从多国数据来看,都出现了移民增速大大"跑赢"就业率增幅的情况。

因各国统计数据发布时间不一,故起讫时间有些许误差。美法两国为2023年较2015年的增幅,德国为2021年较2015年的增幅,加拿大为2021年较2016年的增幅。 图表来源:根据Fred(联邦储备经济数据库)和各国统计局数据汇总自制。

而这些现象的表象背后是更为深层的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矛盾。西方国家"产业空心化"的过程,造成了基础行业的大量迁移。高新技术看似蓬勃发展,但从场景到应用的转化却有边际效益递减之势。只靠一味的概念炒作,缺乏大面积的应用推广,甚至连基础加工都在国外,长此以往不仅高精尖行业的就业受到限制,连能够给被他们蔑称为"低端移民"提供的基础行业工作机会,也一样越来越少。此时出于"政治正确"引入的移民,在不事劳作的环境中又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陷入基层矛盾的恶性循环。

此时正是在技术领域,已经出现了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科创东移"现象。根据联合国下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排行榜,进入榜单的欧洲(不含俄罗斯)科技集群由2017年榜单中的35个减少到2024年榜单中的27个,美国由同期的30个减少到20个,中国内地由4个增长到26个(含港台共计28个)。在前20大集群中,2017年,美欧中分别有7个、6个和3个;2024年则变为6个、1个和8个。

2017和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集群分布。中国头部科技集群的增加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还是覆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全方位增加。 图表来源:WIPO。

这样的变化也已经传导到了生产和出口,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所提供的数据,已经实现工业化的高收入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在1990年占全球份额高达74%,到2000年仍有72%,却在本世纪加速收缩,到2022年仅有49%。在制造业出口中的份额由2000年的75%收缩至2022年的56%,预计再过几年同样将跌破一半份额。

也正是在从技术到产业正在经历这样一番东升西降的历史性节点,欧美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内核正在受到严峻挑战,这也同样会让它本已存在的财政问题被进一步放大。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财政情况仍在趋向恶化。一方面,政府债务扩张速度跑赢经济增速已是普遍现象,且仍在持续飙升之中,美国自不必说,欧盟平均的政府负债率已经突破了80%,除德国尚能控制在65%以内,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国家都已突破100%。

另一方面,财政赤字也仍在扩大,在G7国家中,政府赤字率基本都达到了上一轮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阶段性高点,像美德法意等国更是达到了历史性高点,财政资金的缺口日益扩大。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加入欧盟的要求包括了赤字率低于3%和政府负债率低于60%。若是以此考核,截至2023年,G7国家已经"全军覆没"。

G7国家政府负债率(左)和赤字率(右)。 图表来源:根据各国统计局数据汇总自制。

欧洲央行在去年底刚发出警告,如果不能降低公共债务,促进增长,扭转"政策不确定性",欧元区将面临另一场债务危机的风险。但要削减投资规模、收缩财政开支、挖掘新增长点,在当下时点又谈何容易。尤其是对于非美西方国家来说,要保证本国经济政策的独立自主、不被某些域外强国所绑架更是难上加难。

更为黑色幽默的是,这些国家追随美国战车,已经给本国带来了生产生活成本全链条上涨、财政大幅度恶化。在特朗普上任后,居然还将面对美国的领土和主权让渡要求,并公然干涉本国领导人更迭。更有甚者,"盟主"的行为还先于俄罗斯触犯了整个防务联盟的相关条约,真是"组团防贼七十年,方知团长是盗长"。

除了赤裸裸的政策绑架与内政干涉,经济上的"美元镰刀"也是人所共知。近年唱衰中国经济的一大理由就是美元汇率不断上升,导致按美元计价的中美GDP差距又有所拉大。其实拉入其他国家一对比,就会发现比中国压力更大的大有人在。如果都按美元计价,其他G7国家的GDP几乎是十年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而这绝不仅仅只是生产总值的计数口径问题,其背后是一个国家的资产定价体系和跨境资本流动问题。

按美元计价的G7国家和中国GDP,从中就能窥见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以及为什么说"天下苦美久矣"。 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面对这样的汇率镰刀,中国能做的是发挥自己强大的制造和建设能力,以一篮子工业品和消费品锚定自己的货币,在外部环境波云诡谲的情况下,依然稳定本国生产生活成本,同时输出正外部性,构建一个个双边多边乃至全区域合作机制,去对冲某些国家级印钞机对各国资产定价体系的扰动。

这需要一个国家同时具备广阔的发展纵深、强大的实体经济和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中国能够做到,可其他这些发达国家呢?当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从原本的"加油包",不断沦为某一个发达国家的"放血槽"时,它们的"发达国家"招牌又还能悬挂多久?它们的内部合作机制还能持续多久?

这样星星点点的现象,同样构成了时代转折点到来的子夜寒星。

由着上述问题,我们也不禁要问一句:对于经济现象的分析,是不是只该停留在对于浅层数据的排列组合?是否应该从构成这些数据的基本要素、社会现象、民众体验出发,放置到时间、空间的维度去进行完整的复盘?

很多人都说讲经济学的人太多,其实笔者觉得,这些年恰恰是能做"比较经济学"的老师还是少了。有些舆论一面嘲讽着自己国家的进步,割裂了现实条件与外部参照系的比较,去贬损实实在在的成就,连带着"宏大叙事"都被他们说成了贬义词。可另一面呢,又乐得替西方发达国家鼓吹"宏大叙事",安于几个数据一列就套公式一样的得出结论,分析手段和2500年前的郑人买履别无二致。

所以这些年笔者越发明白,为什么有一门课一定要叫"政治经济学"。在写作本文时,也欣闻文一老师牵头主编的《宏观经济学》取得重大进展,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也有幸亲眼看到文老师对于这套教材的倾注投入。祝愿本书能早日与莘莘学子见面,也祝每一位立志讲好中国故事的老师和同志,在我们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中不断登上新高峰!

转折时代的火焰,是各条战线多少这样的同志齐心协力点燃的,温暖了子夜,等候着日出。

二、上层建筑在结构性矛盾中,日益极端、撕裂和失能

把视线再转回西方国家的这波政潮,其实又一次以躲过联动的形式论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约在2015年前后,西方国家的政治人物与执政党轮替就开始加速,这是经济形势传导到基层痛感的必然反应,激活的远不仅仅只是美国的MAGA。2021年以来这短短四年光阴,部分国家政治领导人的更换速度甚至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前十年。笔者判断这还很可能只是新一轮大动荡的"上半场"。

西方主要国家1991年以来每十年更换领导人次数,可见大多数国家出现了近年加速的趋势。 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之所以有如此判断,是因为轮替加速的表象背后,是政治斗争正在走向极化。这里必须请出鲁迅先生压阵。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论证为什么"谴责小说"不同于一般讽刺小说的原因在于"虽命意在于匡世……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

这种看到脓疮不仅不悲痛,反而享受起指责的快感,进而洋洋得意的模样,何尝不是如今西方政坛大量反对党病态的真实写照?一旦这样的"谴责型政党",仅仅依靠批判激发的共鸣赢得选举,也只会转变为"谴责型政府",继续喋喋不休地谴责前任摊子太烂、谴责政坛掣肘太多、谴责国外占便宜太甚……

既要抱残守缺,坚持"民主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东方之上",不敢真正直面生产关系的积弊;又要转移矛盾,将自己无法兑现的承诺转为对除自己以外的全体责怪,将谴责的嘴炮发挥到极致。且兑现压力越大,谴责越是妙嘴生花。

之前已有专文分析,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特朗普之流再一次表演如上,而这种党同伐异只会把本国政治推向下行螺旋,政坛热闹了,社稷荒废了,如同无人看守的庄严古墓渐渐在蛇虫百脚的喧嚣中沦为荒冢。

而相互谴责的沼泽之下,是西方政治左右光谱的紊乱。过去几百年,曾有过形形色色的分类角度,试图将西方政党的左右翼加以精细化的区分,用"无微不至"的显微镜视角,形成了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教条,烙进了西方政治学教科书,但如今却发现如今大批政党在实践中却已是左右横跳。

西方对左右翼的若干维度分类。结果主流政党早已经"左右横跳"了。 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几十年来,经历了凯恩斯主义和里根-撒切尔时期,西方所谓的"左右翼"政党来回穿插于政府干预和新自由主义之间,早已不是泾渭分明。再强调"小政府",也时不时扩大财政投资、干预市场分配、对选民"赎买";打着"改革与平等",却往往在平权运动中倾向某些少数族裔和团体,乃至主义变生意,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诸多"白左"政党价值观喊得山响,在经济政策上却比右翼还要贴合利益团体鼓吹的自由放任;更不用说当本国产业优势丧失时,对保护主义的取向更是跨越左右,不约而同地试图封杀潜在对手,此时又视市场如无物、契约成弃约。

说白了,左右翼分类的根源在于代表的阶级利益,这点被淡化回避以后,两波看似代表不同人群、实则代表同一阶级的党派,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

也难怪诸如玛丽·勒庞这样的极右翼领导人会宣布"左翼和右翼之间的古老辩论已经走过了它的时代",这又引出一个更为讽刺的事情--西方传统政治光谱里部分"极右翼"政党,现在反而可能比传统的左右翼建制派们更贴合实际一些,他们的政见也不能一律以"民粹"、"极端"呼之,反而不时冒出一些切中时弊的主张,诸如反对本国盲目追随他国卷入不必要的国际冲突、控制移民数量、反对平权泛滥、抵制过度环保动保等等。社会现状更是让一些激进主张似乎成了纠偏猛药,结合高通货膨胀、高本土失业、高两极分化的基层痛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选票。

"极右"向中间派靠拢,干了本来中右该干的事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接过了戴高乐、阿登纳他们要让欧罗巴自立自主的旗帜,也不知欧共体诸多先贤们泉下有知,对此又会作何感想。

这种光谱的紊乱,反映了被某些人鼓吹为名言至理的西方意识形态正在加速动摇,圭臬一般的教条随时可以转为实用主义,却又偏偏回避了如何通过改革生产关系,重塑造血能力,只是专注于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讨好选民、虚假平权、塑造假想敌、制造仇恨与对立之中。这让执政党的实用主义,又进一步堕落成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应激反应,这种短期刺激带来的弊病与漏洞,势必为在野党所利用,从而加剧上文描述的彼此攻讦。

由此,执政党往往会用极端的、激烈的手段,去推动他们认为"政治正确"的事情,一旦引发强烈的民意反弹、严重的社会后果,推动在野党上台后,后者又会以更为极端的、强硬的手段推翻上一届的决策,贸然颠覆又会得罪相当一批人群,出现新的严重后果……由此进入一个不断下行、不断劣质化的"极端循环"。

此时无论是政局的稳定,亦或是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更有一个国家发展所必需的长效规划机制、一个社会所必需的价值基本认同,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契约变"弃约"的回旋镖打回的是自己,瓦解的是认同、稳定与发展。

其实对于这类问题,并非是没有解药,某一副药方已经研发了两个甲子,经历了大量试验,并在西方日益加速的轮替中,展现了自己强大的续航力与稳定性。

这副药方的名字就五个字:民主集中制。

可问题来了:他们敢学吗?

就算敢,以如今的政坛风气与政客能力,又学得像吗?

由庙堂上的"极端循环"不断传导到江湖,就是全社会政治极化的加速。一系列社会调查和数据积累都显示,这种由政治对立引发的社会撕裂,已经到了近几十年最为严重的节点。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一年后的统计显示,美国两党支持者的 Facebook 用户几乎没有共同的兴趣;对彼此政党的感情落差也在扩大。 图表来源:The Conversation,ANES。

社会撕裂的尽头就是分离主义抬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治中心曾在2021年拜登就职半年后做过一项调查,结论相当惊人:居然有52%的特朗普选民和41%的拜登选民支持根据政党路线将美国划分为多个国家。

同年的一项另一项民意调查将美国分为五个地理区域,发现 37% 的美国人赞成从他们自己的地区分离出来。44%的南方美国人赞成分离,共和党的支持率为 66%,而民主党在太平洋各州的支持率为47%。

美国不同区域各派选民对本区从联邦分离的支持率分布。 数据来源:Bright Line Watch.

当然,会有人认为口头宣泄并非真实政治主张,但从动态视角来看,这些30年前绝对纯属梦呓的"口头宣泄",如今甚至能够作为一项议题,登上成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版面,成为高校研究机构追踪的课题。如果上文描述的系列乱相继续蔓延,结合经济、市场与技术优势的持续丧失,30年后又当如何?

在这些政治撕裂与基层离心之上所表现的,就是现实社会治理失能的事件不断产生,无论是极端袭击的不断增多,还是山火风灾的救援无力;无论是远大规划的纸上画饼,还是操作不当引发的人祸连连……更有那形形色色的史密斯专员,都在以实际行动侵蚀国家的意识形态根基,让那些曾经所向披靡的价值观日渐空洞和可笑。

特朗普这样的政客,在"二进宫"前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笔者在一系列前文中已经分享过对他政见、班底和约束条件的看法,我相信,这个依然在围绕表象问题和涉外噱头炒作,而不敢直面本国经济基础矛盾的总统,他的未来四年,无非是向着深渊多踩几把油门。

还记得《美国两党药方:如何背离了经济基本面和民众关切?》的最后一句话吗?

"最多再进行两三次类似的总统大选,美国人民的制度自信就会被深度动摇了。"

这样的判断不仅适用于美国,其它欧美国家甚至会更早、更快、烈度更大,以十年为期,我们拭目以待。

也正因此,这几个月从外国背包客单方面免签入境的好评如潮,再到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后的艳羡连连,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东西方转折临界点的浓缩与记录。

必须承认,我们的软实力已经落后于硬实力,在舆论宣传上依然存在不少"术"的不足。但只要当经济基础之"势"、社会治理得"法"这两大前提依然存在、并能巩固提高时,作为"术"的说服也只会是时间问题,甚至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自有大儒为我辩经",或者像本次小红书事件那样,普通的APP用户表现出的战斗力就胜过十几年说教。

我还是祈祷在意识形态领域千万别是躺赢,期待看到千千万万同志在这个看不见的广阔天地里输出真理。

三、"历史终结"才是乌托邦,我们与时俱进的征途将是文明真正的模样

行文最后,笔者想起了一个60年前进行、如今又被炒红的实验--25号宇宙,让小鼠们在一个相对宽广的空间,提供无限的食物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病毒防控,最终这个"老鼠们的乌托邦",却在老鼠数量刚达到承载极限55%的时候迎来了崩溃。

后世虽然有不少反对者,举出了种种认为这个实验不够严谨、不适用人类社会之处,诸如生活环境控制的偏差、老鼠近亲繁殖导致的缺陷、圈养造成的过度族群互动……甚至是老鼠内分泌与人类的区别。连试验者本人也只是指出,该实验研究的是在过度密集的社会空间下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并无其他意图。

可这个实验如今又被翻回,恰恰是一部分当代人面对当前这个世界,体会到了更为深刻的隐喻。当现实所谓"发达社会"、"福利生活"的一个个标杆,日益走向它们鼓吹的反面时,人们似乎能够跨越环境和物种的一系列质疑,去重看这场实验,人类文明似乎真有成为动物世界的可能。

本文无意评论这个实验的精确程度,只作为一个延伸思考,即使被反方认为的"过度阐发"确实应验,人类真有可能在"乌托邦"里迎来"动物世界",我们可以警醒,而无需焦虑。因为这恰恰证明了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形态,绝不是西方造谣的"乌托邦"。

我们孜孜以求、先辈们甚至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社会形态,与乌托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谋求的不仅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更是把这样的发展内划到社会的机制、倡导与个人的价值之中,形成人人都可以出于自我实现需要、主动劳动去创造价值的精神文明,而不是简单地躺平领粮、混吃等死。

回看上文所提到的从技术、生产直到输出的全球格局变化,作为中国人,我们也都很清楚促成这个进程的主力是谁,这个70年前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国家,如今的制造业已经突破了全球份额的1/3,并且超过了其他9大工业国制造业产出总和。并且还在向着更大、更快、更新继续发展,继续勇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多少亿人、多少代人被激发出了主人翁精神,正是这样惊人的主观能动性,百川汇海、众人拾柴,才凝聚起了如此气势磅礴的宏大伟业。

这一刻,好想穿越回去告诉他们、感谢他们……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在欢庆之余,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内来说,我们追求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动力是激发了内生出来的,不是压迫了"卷"起来的。对外来说,点开科技树的进程,也意味着对高附加值的攀登,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与总需求尚未彻底爆发以前,这样的利益格局重塑也将加剧我们和某些传统强国的集体纷争。

我对未来最大的信心,就是陪伴我们一代代人成长的新中国,早已给了我们刻入骨子里的自尊自信,我们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战,我们从义务教育年代就消化了劳动创造文明的基本原理,我们不缺少能把自己的工作变为发挥创意、自我实现又能报效祖国的同袍,有多少人甘愿为"要做就做到第一"的快感去奉献此生。

与这样的精神境界和物质劳动相比,那群一面攻击我们"乌托邦",一面鼓吹"历史终结"却不事生产、不知终点的人,把虚无的理论奉为终极真理,鼓吹一个制度就能让霸业万岁万万岁,其实才是真正在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营造乌托邦。

巧得很,也正是在他们吹嘘"历史终结"的年代,有一位无论怎么凄风苦雨都能永葆笑容的东方长者,把"与时俱进"说成了口头禅,将老一辈集体经历的这段人生经验,又刻进了后辈中国人的DNA之中。

这一代的新人,与躺着高喊"终结"的"乌托邦",如今已经说了再见,踏上了新一段与时俱进的征程。这一代将从赶超变成引领,纵使是引领,也依然有着广阔的星辰大海等待着他们的脚步,一如他们这五千年来的历代父祖。

与时俱进的魅力就在于:推陈出新却又一脉相承,这也是为什么能够"文明圣火,千百年未绝者,唯我无双"。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这才是当代文明,当代人类,该有的朝气和磅礴。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