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朋友圈又被"阳了"刷屏。
不少人以为新冠已经过去,结果最近高烧、喉咙痛、咳嗽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南方城市,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队,小区群里"谁有退烧药"的求助声又多了起来。
"不是说新冠已经变得像感冒一样了吗?怎么又严重了?"很多人都在问。
别急,这次的情况有些新变化,我们得重新认识一下这个"老熟人"。
新一轮感染,真的来了
根据国家疾控局5月初发布的数据,近期新冠病毒阳性率确实在上升,南方地区尤为明显。尤其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医院呼吸科门诊人满为患。
这波疫情的主力是JN.1变异株,它是奥密克戎系列的"后代",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高。简单说,就是它更容易让你"中招",即便你以前感染过,也不一定能完全抵抗。
为什么南方更严重?
首先是气候。南方春夏交替,潮湿闷热,病毒活性更强,空气流通又差,加上梅雨季节即将到来,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温床"。
人群活动频繁也是原因。南方城市人口流动性大,节假日、旅游季、商业活动集中,增加了传播机会。
而且很多人以为疫情结束了,口罩也不戴,消毒也懒得做,防护意识明显下降,这给病毒可乘之机。
这波症状,有何不同?
不少人这次中招后感觉"比第一次还难受"。
高烧、喉咙痛、剧烈咳嗽、乏力、肌肉酸痛都是常见反应。部分人出现持续发热超过三天,甚至发展为肺炎。
还有人出现"复阳"现象:刚好没几天,又开始发烧、咳嗽、嗓子疼。其实这并不完全算"二次感染",而可能是病毒残留或免疫反应迟缓。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不少人出现了胃肠道症状,如腹泻、恶心、食欲降低,这是以往没有那么突出的。
老人、孩子、孕妇,风险更高
这三个群体一直是新冠的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免疫功能本就下降,加上慢性病多,一旦感染,容易发展成重症,甚至诱发基础病恶化。
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抵抗力较弱,很多孩子出现高热惊厥、肺炎。
孕妇感染新冠后,可能出现宫缩、早产风险,对胎儿也可能产生影响。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大多数孕妇可以顺利康复,但仍然要高度警惕。
现在临床上碰到的"二阳"病人,有6个症状出现得特别频繁。如果你最近也有这些表现,八成得当回事儿了。
首先是持续性的咽干、咽痛。不是那种喝水就能缓解的干,是那种一整天像吞了块砂纸一样难受。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是空调吹的,或者是吃辣的上火,但拖个几天不见好,有的甚至晚上咳得睡不着,才发现不对劲。
还有就是突如其来的乏力。这种不是"累一天了"的那种倦,而是那种早上一睁眼,感觉身体被掏空了。明明没干啥事,连刷牙都费劲。有位办公室白领跟我说,她坐在工位上,脑子一片空白,连写个邮件都觉得吃力。
第三个特别有代表性的症状是:低烧反复、或者体温忽高忽低。不像以前那种一烧烧到39度,而是37.5、38度之间徘徊,好几天不退。很多人拖着去上班,结果体力透支,病情更重。
第四种是鼻塞、流涕,但和普通感冒不一样,这次很多人描述的是"鼻腔发胀、嗅觉迟钝",但不是完全闻不到,而是味道变得模糊。吃饭像在嚼纸,喝汤没味道,香水也闻不出什么。
第五个表现是:胃肠道反应明显增加。有些人腹泻,有些人恶心,甚至一吃东西就胃胀,反应比第一次感染更像一场"肠道病毒"。而这类人群,往往在感染时体重掉得很快,免疫力也更容易被拉低。
第六个:头痛、脑雾感。这个症状之前不那么常见,但这次不少人反映,感染后脑子像进水了一样,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原本思路清晰的人,突然忘了刚才要干嘛,连手机都一遍遍找。
这些症状,一旦混合出现,尤其是持续超过3天的,真的别大意。现在的变异株表现不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把人拖垮。体力差的老人、基础病患者,往往症状更长,恢复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