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美间上演"耐力竞赛",中国看透美关税政策"致命弱点"
进入4月下旬后,特朗普总统原本一味强硬的政策姿态逐渐出现变化。特别是对中国施加压力、提高关税税率的立场有所后退。
上台之初,特朗普曾摆出成竹在胸的架势,但执政百日之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已使其政策操盘的破绽逐渐显露。另一方面,作为其最主要打击目标的中国,似乎正逐步增强对抗特朗普政策的信心。这背后是美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认为,以对华关税为标志的特朗普政策正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中国可能已预判到这种发展态势,制定了拉长时间轴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方针。
不过特朗普的行为仍难以捉摸,未来仍可能继续推行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确定性的政策。
4月下旬,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暗示可能下调关税以缓和美中紧张关系。这一表态也折射出中美贸易战对美国国债和经济的巨大影响。若放任贸易战扩大,美国也将承受严重负面影响。
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所有领域,美中两国都处于竞争状态。对美国而言,中国无疑是最大威胁。但与此同时,美中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特朗普的构想存在明显弱点。
美中两国通过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配置人力、物资和资金,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即时响应型供应链建设也在加速。
在这种世界经济结构中,特朗普却以锯断管道般的粗暴方式提高关税,宣称要将制造基地迁回美国以实现经济复兴。
问题在于短期内这根本无法实现。美国缺乏熟练工人,人工成本高昂。要在美国振兴制造业需要时间。若通过政策强行切断供应链,美国供需平衡必将恶化,消除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仍不明朗,这正是特朗普构想的致命弱点。
中国或已预判到这种发展趋势,明确表态不会参与关税升级拉锯战。这背后或许存在"照此下去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自将崩溃"的研判。事实上,美国国内持相同担忧的企业经营者也在增加。
特别是对华高关税对零售业者而言事关生死存亡。在美国销售的日用品、家电、服装和玩具等商品多由中国企业供应,若这些产品无法进口,对美国零售企业将构成致命打击,也会严重伤害美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