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撤回100%关税,最后时刻高喊刀下留人,中国的铡刀准时落下

2025-10-15 17:51  头条

中方反制立竿见影,在博弈无果的情况下,美方开始主动找上门面谈,美财长贝森特更是呼吁中方"刀下留人"。那么,中方此次反制取得怎样的效果?美方此时放低姿态,究竟是态度转变,还是另有所图?

近日,中方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新的管控措施,美方一听到消息立刻慌了,第一时间就试图与中方通话,但中方并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推迟了接触。对于美方来说,这种"被晾着"的感觉无疑是难堪的。可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信号:美方若一边打压,一边又装出合作的样子,那就没有什么可谈的。

果然,没过几天,美国的姿态就开始明显软化。白宫方面不再高调叫嚣"对华加征100%关税",而是开始强调中美双方仍保持沟通。特朗普本人也不再放狠话,转而表示"仍会有高层会晤";美财长贝森特也说道,"100%的对华关税不一定会发生"。这一系列动作表明美方清楚,如果真把中方逼到墙角,美方自己也占不到便宜。

10月14日,我商务部发言人再度重申,中方的出口管制措施完全是依法依规的正常做法,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也不是"禁止出口"。同时,中方还提前通过双边机制通知了美方,程序和规则都摆得明明白白。反观美国,一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一边滥用出口管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措施,才是造成当前局面的根源。

回过头来看,从特朗普到贝森特,他们的言论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美国不想打贸易战。贝森特甚至公开称,"中美已经大幅缓和紧张局势",这一句可谓是"刀下留人",表面上是为中美贸易关系"降温",实质上是美国在找台阶下。美财长在采访中承认,中美沟通渠道已重新开放,并将举行更多工作级会谈。美方清楚,如果贸易战再度升级,不仅中国不会让步,美国的通胀、就业、投资环境都会受到连锁打击。

实际上,中方的态度始终如一。反制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不是为了破坏双边关系。商务部在声明中多次强调,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句话既是警告,也是诚意。中国不拒绝谈判,但谈判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美方若一边要谈,一边又继续威胁,那自然谈不下去。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仍取决于美方的实际行动,如果他们真有诚意解决问题,中方自然会配合;但如果只是想用"拖字诀"来争取时间,只会让局势再次反复。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缺乏一致性,不同部门各说各话,这也让谈判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这场交锋让外界看清一个现实:中方不再被动应对,而是在主动掌握节奏。从稀土到港务费,中国的反制一环接一环,每一步都击中要害。这种策略让美方感受到切身压力,也迫使其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的可行性。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仍将充满波折,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中国已学会在风浪中稳舵,懂得在博弈中掌握节奏。在这场较量中,中方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信与定力,也让世界看到,所谓"反制"不是情绪化的反应,而是一种成熟的战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