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随着巴美5亿美元稀土合作首批货物从巴基斯坦卡拉奇港运抵美国休斯顿港,再加上此前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访美时向美国总统展示矿物木箱被外媒曲解为"稀土样品",同期中国商务部又于10月9日发布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出口管制新规,一系列事件的时间巧合,让"巴基斯坦利用中国独家技术向美国输送稀土""中国新规反制巴基斯坦"的说法在舆论场蔓延,部分与美国军工企业关联的媒体更是刻意放大"中巴信任裂痕",试图引导负面舆论。
面对这股刻意制造的舆论迷雾,中国官方迅速亮明态度。10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直接戳破传言,称相关报道要么不了解实情,要么捕风捉影,甚至是挑拨离间,毫无事实依据。商务部发言人也同步强调,"巴基斯坦向美国偷送中国稀土技术"的说法属于典型虚假信息,两份回应口径一致,既澄清事实,又点出传言背后的挑拨本质。
要弄清真相,先看巴美这笔5亿美元交易的实际情况。所谓稀土合作,核心是美国战略金属公司采购巴基斯坦的钕、镨两种轻稀土,且该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矿产,和军工领域无关。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矿业与矿产资源部9月报告显示,巴方当前仅具备年处理5万吨稀土原矿的能力,产出的稀土精矿纯度约60%,连基础分离提纯设备都没有,交付美国的只能是原矿或浓缩物,绝非高纯度产品。
再看中巴稀土合作的真实状况,2024年双方签署的《稀土资源合作备忘录》明确,合作集中在俾路支省稀土矿的勘探、开采及精矿生产环节。中国企业仅提供矿山开采设备与基础选矿技术,稀土冶炼分离、金属提纯等核心技术仍由中国企业自主掌控。与巴合作的中国五矿集团10月15日公开的运营数据显示,矿山核心设备、生产流程全由中国团队主导,巴方人员仅参与辅助工作,技术资料也由中方专人保管,根本不存在技术外泄可能。
那些炒作"中国借新规反制巴基斯坦"的说法,更是对政策背景的刻意曲解。商务部早在8月政策吹风会上就明确,年内将出台稀土技术出口管制措施,这是落实2024年《全球安全倡议》的既定安排,也是应对全球稀土技术竞争的常规举措。10月9日的新规文本明确管制范围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未针对特定国家,还设置90天合理过渡期,这些细节都与"反制巴基斯坦"的解读相悖。
巴基斯坦与美国开展矿产合作,本质是经济困局下的务实选择。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巴基斯坦外债规模突破1300亿美元,外汇储备最多支撑两个月进口,通胀率一度飙升至21%,粮食和电力供应承压。美国递来的5亿美元对巴方堪称"救命钱",既能填补外汇缺口,美方还承诺帮建加工厂升级产业链。且巴方在协议中留足余地,明确合作期限最长15年、到期可收回开采权,还主动要求允许中企参与项目,不存在所谓"战略转向"。
美国急于采购巴基斯坦稀土,是自身稀土焦虑的集中爆发。中国控制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和82%的核心专利,一旦收紧出口管制,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企业就陷入被动。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导弹、战机的稀土库存只够用18个月,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永磁体缺口达70%。可即便从巴基斯坦拿到轻稀土原矿,美国困境也难解决--其本土提纯成本比中国高2.3-2.8倍,最先进的ReElement Technologies提纯工厂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30%,且巴基斯坦没有美军急需的镝、铽等重稀土。
这场舆论闹剧背后,是部分势力搅动地缘政治格局的刻意操作。中巴在能源、基建、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让一些国家不安,试图通过虚假信息挑拨两国关系,削弱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话语权。但这种操作显然失算,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经考验,巴方已明确表示与美方交往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双方还计划签署《稀土资源合作补充协议》进一步明确合作边界。
稀土竞争本质是技术竞争,中国早在2001年就将稀土技术列入《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此次新规更把开采设备、分离技术甚至配套材料全纳入管控,焊死技术外流闸门。巴基斯坦能开采原矿离不开中国基建和设备支持,全球也只有中国能把稀土纯度做到99.9999%且控制成本。美国即便拿到原矿,最终恐怕仍得依赖中国精炼技术,这才是稀土产业链的核心现实。
所谓"巴基斯坦利用中国技术向美国输送稀土"的传言,经不起事实推敲。这场闹剧再次证明,国际舆论场中需保持理性判断,勿被刻意制造的对立叙事带偏。中巴铁杆友谊历久弥坚,不会因捕风捉影的传言受影响,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规则制定权,也绝非虚假信息能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