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持续2天的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结束。对于这场会谈,双方均用"建设性"来总结。在外交语境中,虽然这三个字是正面词汇,但也说明这次谈判并没有取得重大成果。在会谈前,外界的预期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经过前两轮谈判,中美在关税和重大经贸议题上,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新一轮的谈判开始前,各方都在猜测,这次双方是否会就达成最终共识,甚至为更高层级的对话铺路。
但现在看来,进展不如预期,美方的表现甚至都有点飘了。据《联合早报》报道,美方谈判团队表示,对于是否延长8月12日到期的中美贸易休战协议,将由特朗普全权决定。如果特朗普不签字,那么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税率将飙升至三位数,也就是此前的145%。美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让休战协议再次延长90天是一个选择,言外之意美方还未做最终决定。
谈判是美方极力促成的,为什么现在却又摆出一副"占尽主动权"的姿态?答案其实很简单,近期美国对他国的极限施压,大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地时间7月27日,也就是中美谈判前夕,美国与欧盟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欧盟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商品,将被加征15%的关税,虽然这一税率和此前宣布的"对等关税"下降了12.5个百分点,但仍然是拜登时期的6倍,对欧盟产业界的冲击依旧是毁灭性的。
为了让特朗普能够手下留情,欧盟还承诺购买美国7500亿美元的能源,以及在美投资6000亿。怎么看,都是一份不平等的协议。除了欧盟外,韩国、日本等一众美国盟友,也都正在向美国屈服。这也就让美方变得更加强硬,认为极限施压的套路仍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