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又抡起来了!
7月初,特朗普给韩国总统李在明递交了一封信函,在信函中特朗普明确表示将对韩国商品施加25%的关税。
此次加税的时机可谓耐人寻味,因为仅仅就在5天之前,李在明刚刚收到了来自中国9·3阅兵的邀请函。
那么特朗普的加税举措,是否是对于李在明的惩罚呢?
而面对美国的"惩罚",李在明又该如何应对呢?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
就在2025年7月初,特朗普宣布对包括日韩在内的14个国家加征最高25%的关税。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强硬得到表示:要么签个对美国有利的贸易协议,要么赶紧赴美投资建厂,否则关税加码,没得商量!
可以说,特朗普再次祭出了他"极限施压"的老手段,并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来让这些国家在关税问题上做出让步。
不过在这里面,特朗普对韩国的态度尤为引人关注。
毕竟,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贸易问题上一直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此次特朗普却毫不留情地对韩国商品挥起了关税大棒,这不禁让人猜测其中的原因……
惩罚中韩走近?
如果把时间线拉开,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来得太"巧"了。
就在7月初,韩国总统李在明收到中方邀请函,内容据信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相关,颇有中韩关系缓和的意味。
类似场景并非首次,2015年朴槿惠曾应邀参加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释放了中韩友好信号。
如今,李在明政府上台后,表现出对华务实态度,试图在中美之间走平衡路线。
然而,仅隔五天,美国动作接踵而至:先是美国参议员鲁比奥突然取消访韩,理由含糊(称"行程冲突",却照常访问东盟国家)。
紧接着,特朗普抛出关税大棒,矛头直指日韩,尤其是韩国。
这时间点的"巧合"让人不禁怀疑:美国在对中韩走近敲响警钟。
鲁比奥取消访韩的举动,表面看是小动作,但结合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对李在明对华政策的"点名批评"。
从地缘政治看,美国对韩国的控制欲极强,尤其不希望看到韩国在对华关系上"过于主动"。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清单不仅针对韩国,还包括日本等盟友,摆出一副"杀鸡儆猴"的架势。
但韩国作为中美博弈的前沿,受到的压力尤为明显。
结合鲁比奥的"冷处理"和特朗普的"热打击",不难推测,美国此举有"惩罚"李在明政府的意味,警告其不要"过于靠近"中国。
这种地缘政治与贸易压力的叠加,让韩国的外交选择变得更加艰难。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韩国又能做些什么呢?
进退两难的韩国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韩国的处境堪称"骑虎难下"。
李在明刚刚上台,竞选时主打"经济振兴"和"务实外交",承诺让韩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主动权。
可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像一记重拳,直击韩国经济命门。
韩国对美出口占比同样巨大,2024年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8.3%,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首当其冲。
若全盘接受美国的条件,韩国经济势必遭受重创,李在明的政纲可能因此泡汤;但若强硬对抗,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报复又让韩国难以承受。
更麻烦的是,日本若被美国"敲竹杠"成功,韩国也可能有"兔死狐悲"之感,失去利用美日矛盾谋利的空间。
日韩的共同点在于:完全接受特朗普的苛刻条件几乎不可能,因为这意味着经济自杀。
但迫于美国的巨大压力,两国大概率会选择"讨价还价",争取一个相对能承受的"折扣版"协议。
比如,韩国可能通过增加对美投资、开放部分市场来换取关税减免;日本或许会进一步放宽对美农产品的准入。
可以说,这种博弈的本质,是日韩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结语
当前的国际秩序和从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日韩这样的国家,已经越来越难以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像李在明来说,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或许将成为他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