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时间过得真快,2025年4月4日20时49分,我们将正式迎来清明节气,因清明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与此同时,清明节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大日子。
清明最初只作为节气名称使用,并没有节日的属性。《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清明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不难看出,清明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和农事的重要时间节点。
清明作为节日始于唐朝,话说在这之前,以祭祀核心的节日还是寒食节,到了唐代,规定寒食至清明连休七日。这么一来,寒食节的墓祭习俗与清明的节气融合,清明逐渐从节气升格为了节日。渐渐地,寒食禁火、吃冷食、以及上巳踏青的习俗都被清明吸纳。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清明在当时已经成为拥有了祭祀、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吃青团等多种习俗的复合型节日,寒食节却成为了清明的"前奏",而上巳节更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年清明节不一般,可谓"60年难遇"
1.今年的清明是晚清明
清明节气交节令时间的早晚是有说法的。如果清明节落在农历二月的话,就说明是早清明。如果清明节落在农历三月,就是晚清明。晚清明说明倒春寒的时间会比较长。
今年的清明节是农历的三月初七,因此今年的清明是晚清明。
2.今年的清明"凶日"
我民间有"建除十二神"的说法,人们用此方法来择吉。建除十二神依次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今年清明节对应的干支时间为乙巳年、庚辰月、癸卯日。按此推算,今年的清明节恰逢"闭日"。闭有闭塞不通之意,是古人眼中的"凶日"。
3.今年是双春闰年的清明
今年的清不一般,今年既是双春年,又是闰年,因此,有些地方有"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其实双春年也好,闰年也罢,只是农历置正的方式,与上不上坟并无关系。再说,清明节法定假期只有一天,加上调休才只有三天,如果错过清明这天,扫墓的日程将会更加紧凑。
清明节很快要到了,老祖宗说上坟3人必去,指的哪些人?
(1)家中长子必去上坟
按传统清明祭扫仪式中,家中长子是必须参与的。
古人云:"长兄如父。"长子在家族中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老祖宗看来,长子肩负着延续家族香火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任。在祭祖活动中,长子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能够让其他家庭成员感受到家族的传承和秩序。长子在祭扫过程中的每个举动也都有着深意。比如,带领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清扫墓碑周围的杂草,这不仅可以使墓地整洁干净,让逝者安息,还寓意着去除生活中的烦恼。
因此,清明上坟,长子要作为家族的代表前往墓地,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家族责任的承担。如果家中长子因年龄或身体原因无法上坟,再由次子或长孙来主持。
(2)功成名就之人必去上坟
清明祭扫的规矩中,还有什么人要去上坟呢?功成名就之人必去上坟。
功成名就的人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可不能忘本,每到清明时要回到故乡,祭拜先人,这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对父辈养育之情的感恩,更是对"孝道"的坚守。
家族的兴旺繁盛,离不开每个家族成员的努力。作为家族后代,飞黄腾达后回到故乡,祭拜自己的祖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的道理,同时也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鼓舞,为晚辈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光耀门楣。
先人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功成名就之人要懂得报答先人的赐智之恩、养育之恩、供给之恩和引导之恩。若是发迹了,却忘了根本,那不仅得不到先人的护佑,也会受到后人的鄙视。
(3)家中有新添人口之人必去上坟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类是新婚夫妻和家中添丁的人。
新人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去给祖先上坟,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家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表达。新人通过祭扫的仪式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家族的传承和责任。回到生活中,他们也会更加珍惜彼此,互相扶持。
新生命的到来被视为家族延续的大事。有添丁之喜的人上坟,是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更是向祖先报告家族新成员的到来,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这不仅是对新生儿的一种美好祝愿,也象征着家族的团结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