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来西亚一家航空公司的5名空姐在飞行途中身穿紧身上衣在过道跳舞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据报道,该航班从泰国曼谷飞往普吉岛,飞行过程中这5名由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组成的"女子组合"在客舱过道中热舞,不少乘客拿起手机拍摄,有网友称这是航空公司"独特的营销策略",但也有不少人对这种行为的专业性和合规性提出质疑。
事件发酵:高空热舞为何争议不断?
从视频画面来看,几位工作人员穿着风格偏向休闲紧身的服饰,在客舱过道中随着音乐舞动,动作幅度较大。有乘客表示,飞行途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很新奇",但也有乘客认为,"坐飞机是为了安全抵达,这种行为有点不务正业,甚至担心会影响飞行安全"。
航空出行的核心诉求是安全、舒适与高效,空乘人员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乘客安全、提供优质服务。当"热舞营销"闯入客舱,难免让部分乘客产生"主业失焦"的观感。尤其是在飞行途中,客舱空间属于公共服务场景,这种偏向娱乐化的表演是否经过合规审批、是否会干扰正常服务流程,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营销创新VS职业边界:航空业的流量焦虑?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探索营销创新,航空业也不例外。有些航司会在机上举办小型音乐会、艺术展,或推出特色主题航班,试图通过差异化体验吸引乘客。但"空姐组合高空跳舞"的操作,还是突破了不少人的认知边界。
支持者认为,这是航司在年轻化、娱乐化趋势下的大胆尝试,能打破航空业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年轻旅客关注。反对者则强调,空乘人员的职业形象建立在专业、可靠的基础上,这种过度娱乐化的营销会消解职业严肃性,甚至让乘客对航司的服务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营销的本质是传递价值,航空业的核心价值始终是安全与服务。如果营销手段偏离了这一核心,即便获得短期流量,也可能损耗品牌公信力。比如此前某航司推出的"制服变装"营销,因尺度问题引发争议,最终以官方致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