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大炮"再次开火,引发了全球经济界的一场"地震"。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无异于挑起了一场货真价实的全球贸易战。
对此,欧盟已经做出反制行动,欧盟委员会立马提议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以期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占据主动权。消息称,这些关税措施最快将于4月15日见效,不过大部分产品要到5月中旬才开始实施。值得一提的是,欧盟的反击清单上花样繁多,从奢侈品钻石到日常用品,再到香肠和禽肉,无一幸免。给人一种要和美国硬拼到底的感觉。
不过,特朗普却没有被轻易吓倒。他直接要求欧盟必须承诺从美国购买价值3500亿美元的能源,作为取消美方关税的"交换条件"。看起来,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十分精准,他的逻辑似乎简单粗暴:如果想让美国撤销关税,那就得掏出3500亿美元。
(特朗普开价3500亿美元)
并且特朗普还强硬地拒绝了冯德莱恩提出的"零对零"关税方案,也就是双方互免汽车和工业产品关税的建议。他明确表示,这样的交换显然不够"分量",听起来是铁了心要把这场贸易战打到底的架势。
当然,特朗普也给自己留了台阶。他表示,如果欧盟愿意努力缩小与美国的贸易逆差,他乐意坐下来聊聊协议。于是乎,3500亿美元就成了欧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那么欧盟会答应这一要求吗?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冯德莱恩显然是无法接受,并且还将电话打给了中国,似乎是想从中国这里寻找突破点。
(冯德莱恩同中方通话)
特朗普施加关税,和中国合作就能破局?
这听起来毫无联系,但实际上是有可能的,如果美欧贸易受阻,那欧盟为了规避损失和影响,肯定要寻找新的贸易路线,那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市场如此之大,显然是欧盟心中的不二选择。
在中欧的这次通话中,冯德莱恩不仅表达了希望推动中欧关系向前发展的意愿,而且还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呼吁中方能和美国进行协商解决关税问题。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大有倒向中国的趋势,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却不能对欧盟完全放心。
短期来看,欧盟会寻求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但长期战略仍受制于美国影响。
首先,目前已经出现欧盟可能向中国靠拢的迹象,第一个是经济对冲需求,特朗普对欧盟钢铝、汽车等商品加征关税,欧盟损失可能达1.4万亿美元。因此欧盟需要中国市场缓冲损失,所以近期对华语气明显软化。
(欧盟钢铝、汽车等商品被加征关税,损失可能超1万亿美元)
第二个是欧盟正在减少对美依赖,推动"战略自主",尤其在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寻求与中国合作。
可是即便如此,欧盟仍受美国牵制,不会完全倒向中国,之前冯德莱恩已经放话,强调"美欧是盟友",她明确表示"中欧关系与美欧关系不同",美国仍是欧盟核心盟友。
此外,欧盟"联美抗中"的倾向依旧存在,冯德莱恩曾提议美欧合作应对中国的所谓"产能过剩",试图用中国议题换取美国关税豁免。
(冯德莱恩多次对华出言不逊)
最后是在安全议题上,欧盟还是依赖美国,这主要体现在防务、科技等领域,导致欧盟难以彻底转向中国。
未来,欧盟可能出现3种对华态度。短期内加强和中国的经济合作,这一可能性达到60%,欧盟会放宽部分对华限制,但不会放弃"去风险"战略。
另一种可能是,长期陷入在中美之间的摇摆不定情景中,只要哪一边有利可图,那欧盟就会和哪一边交好。
最后一种可能是,欧盟彻底转向中国,不过这一概率太低,除非美国持续施压,否则欧盟还是无法和美国彻底划清界限。
最后的结论是,欧盟对华政策仍具两面性,经济上,欧盟会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寻求与中国合作,尤其在贸易、投资、新能源领域。但战略上,欧盟仍视美国为安全盟友,不会完全放弃"联美制华"思维。最终,欧盟的选择,取决于能否在中美博弈中找到平衡,而非彻底倒向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