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人质获释是历史性事件 感谢特朗普总统的所有努力(2)

2025-10-13 14:03  头条

一句"协议生效"让加沙市中心瞬间炸锅。鞭炮声、喇叭声、手机提示音一起响。"我最担心的不是炮弹,而是反悔。"出租车司机哈立德握着方向盘低声说。"在这片土地上,协议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块易碎的玻璃。"他担心以色列撤军速度太慢,哈马斯担心囚犯名单缩水,所有人都在担心伊朗。

伊朗外长用了"欺骗"这个词。他公开提醒国际机构,"犹太复国主义政权"从未真正兑现过重大让步。德黑兰的广播里反复播放同一句话:"别被烟花遮住了真相。"对此,美国国务院的回应是,"先看看72小时后的人质交换,再讨论下一步。"双方隔空交锋,给停火协议罩上了一层不稳定滤镜。

金字塔的顶部只有一句话:停火。但支撑它的是四块基石--人质、囚犯、撤军、援助。四块基石任意一块裂开,整座金字塔都会倾斜。

第一块基石:人质。48名被扣押人员中,20人被认为存活。国际红十字会列队待命,从医疗到心理支援全覆盖。以色列国内的焦虑集中在一个名字--诺亚·马尔克。她在去年10月7日音乐节袭击中被抓,一直被视为象征性人物。如果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第一批获释名单,特拉维夫街头的烛光就会变成火把。

第二块基石:囚犯。一口气放人2000名,意味着两件事。其一,以色列监狱系统将被清空约四分之一,其二,这批人是否会被哈马斯吸纳?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警告"恐怖主义再生产",但国防军情报部门的数据却显示,过去五年内重新参与武装行动的被放人员比例低于10%。数字和情绪在凯旋门下交战,没有输赢,只有喧嚣。

"放人是风险,拖延是灾难。"这是以色列"人质家属组织"给政府下的最后通牒。内塔尼亚胡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因为只要任何一名人质在72小时内没有回家,支持率和联盟席位就会像沙堆一样崩塌。

第三块基石:撤军。撤到哪里?协议写得很模糊,"双方商定的界线"是一条动态线。军事学者阿米泰·埃托解释:"以军往北退十公里,就能让加沙北部的医院重启;再退十公里,人道主义车队就能直接进入城市核心。"退多一点,哈马斯就看见了胜利的曙光;退少一点,德黑兰就会扣动武装冲突的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