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凌晨,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发动大规模空袭,426架无人机与24枚导弹的"蜂群式"打击,将战火直接烧至莫斯科周边。尽管俄军宣称击落74架无人机,但仍有15架突破防线直逼莫斯科,导致谢列梅捷沃等四大机场紧急关闭,2700余名乘客滞留,航班混乱画面通过社交媒体全球传播。这场袭击不仅暴露了俄罗斯首都防空体系的潜在漏洞,更标志着俄乌冲突正以危险方式外溢。
此次袭击中,乌军采用"饱和攻击+重点突破"战术:先用数百架低成本无人机消耗俄军防空火力,再集中精锐力量突破莫斯科方向。尽管俄军S-400系统拦截率高达80%,但仍有无人机抵近首都,凸显传统防空体系在应对"无人机海"时的力不从心。值得注意的是,乌军使用的疑似美国技术改装的无人机,其航程与突防能力较2024年提升近3倍,暗示西方军事技术支持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莫斯科机场作为欧洲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其短暂瘫痪造成的国际影响远超实际损失。谢列梅捷沃机场内乘客席地而眠的画面,与去年"番红花音乐厅恐袭"后的人群恐慌形成呼应,构成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形象的双重打击。更值得警惕的是,乌军选择袭击机场这一民用设施,可能意在制造"心理威慑",正如2024年克罗库斯城恐袭后俄方所指出的--"恐怖主义正成为代理人战争的新武器"。
此次事件恰逢美俄就乌克兰问题展开秘密谈判之际。俄军中将莫斯卡利克4月遇袭身亡的阴影尚未消散,如今首都再遭突袭,无疑将激化俄罗斯对"西方直接介入"的怀疑。印度罕见警告北约"停止双重标准",德国因军事合作终止被俄方列为"敌对国家",这些连锁反应显示,无人机袭击正在成为撬动国际格局的微型杠杆。
从2024年音乐厅恐袭到此次机场混乱,俄罗斯正面临"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越强调军事反制,越容易引发更大规模袭击;越加强首都防御,越暴露外缘地区的防御薄弱。而乌军采用的"游击式"无人机战术,或将开启"非对称战争"的新范式--当价值数万美元的无人机即可瘫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防空系统,传统军事强国的技术优势正在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