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在准备走人之前,计划去联合国开个会,这事儿在日本国内闹得动静不小。
他打算在大会上讲讲自己对二战的一些看法。
这下子可把自民党里的一些人给急坏了,他们怕什么呢?
他们就怕石破茂这个马上就不干的人,会没了顾忌,说出一些"心里话",比如对中国来一次更彻底的道歉。
这在日本保守派看来,就是向中国"低头",太伤日本的"面子"了。
那石破茂自己对历史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其实有点模糊。就在当年8月15号,日本投降纪念日那天,他的讲话也就是轻轻带过,说我们不能再重复战争的恐怖,不能再走错路,对战争的忏悔记在心里。
这事儿到底为什么会让他下台?
直接的原因是选举输了。自民党在七月的国会参议院选举里没选好,加上之前众议院选举也输了,一下子在国会两院都没了多数地位。
执政联盟本来要在参议院拿到125个席位才算保住多数,结果呢?只拿了九十多个,差得远了。
一次失败不算什么,可这是接连的失败。
党内马上就有人坐不住了,像高市早苗,还有一些原来的"安倍派"、"茂木派"的人,都站出来说石破茂你得为这事儿负责。
输了选举,麻烦事一件接一件。
日本的国债市场也跟着动荡,三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涨到了一个新高,二十年期的也回到了很久以前的水平。
经济和政治上的压力,一下子全都压在了他身上。
其实他之前一直找理由不辞职,说美国和日本还在谈关税问题,自己走了会造成"政治空白",不好。
可后来,这个关税谈判谈完了,美国那边也签了文件,这事儿就算告一段落。
石破茂最后一个留任的理由,也没了。
党内那些大佬们一看机会来了,就开始行动了。
麻生太郎,自民党里现在唯一还有的派阀"麻生派"的头头,还有法务大臣铃木馨祐,再加上好几个副大臣,都公开说,应该提前选新的总裁了。
压力一下子就给到了石破茂这边。
富士新闻网还做了个统计,到9月7号凌晨,自民党里已经有一百三十一个国会议员和二十个地方组织,要求提前搞总裁选举。
这个人数,快要够到提前选举的门槛了。
事情是怎么到这一步的?
就在石破茂宣布辞职的前一天晚上,副总裁菅义伟和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直接找上了他的门。
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别逼着议员们站队签名了,党不能再分裂了"。
说白了就是,你自己走,总比被大家架着走要体面。
自民党内部这种"墙倒众人推"的戏码,从来都不含糊。
先是元老麻生太郎带头签名,给了石破茂一下。然后是法务大臣铃木,作为现任的内阁成员第一个反水,这一下子就把"反石破茂"的火给点着了。
关于日本怎么看待历史,中国这边怎么说?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很清楚,我们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记住历史、怀念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他还说,任何国家都应该用正直的态度去面对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
这话其实就是说给日本听的。
相比石破茂的犹豫,日本另一位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态度就直接多了。
他受邀请到北京参加了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大会。
他说,80年前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是"怀着反省和谢罪的心情"来参加这个活动的。
现在石破茂走了,谁来接替他?
民调显示,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的支持率排在前面。
高市早苗是日本右翼政客的代表人物,她主张修改日本现在的和平宪法,想把自卫队的名字改成"国防军",还要增加军费。
小泉进次郎呢,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政治世家出身,名气和民众基础都还不错。
日本政坛这么一变,可能会上来一个对中国态度强硬的领导人,我们这边也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事,就是俄乌冲突。
如果俄罗斯在这场冲突里输了,中国会面临能源市场动荡,还有地缘平衡被打破等问题。
所以在能源经济这块,中国需要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之一,2024年供应了一亿多吨,占了总进口量的百分之十五还多。
现在中国已经在慢慢调整进口结构了。
比如和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这些国家扩大合作,到2025年上半年,从中东进口的比例已经升到了百分之四十。
另外一个保障就是战略储备,中国的石油储备已经达到了九亿桶,够用九十天以上。
在地缘政治这方面,如果俄罗斯的力量变弱了,中国就需要更主动地去部署。
比如升级边境的基础设施,在黑龙江和新疆修一些智能监测站,再用上无人机巡逻系统。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谁接替石破茂当了日本新首相,中日关系里的一些基础合作还是会继续的。
日本在经济上和中国的联系很紧密,什么供应链啊,游客啊,资本市场啊,这些东西短期内很难分开。
就算政坛上的人换了,经济团队想的还是怎么"稳定外需、稳定物价",在一些中间地带的问题上,还是得务实地和中国对接。
后续更有可能的是一种"一边管控着分歧,一边进行合作"的状态。
安全方面的事情可能会慢慢推进,但大家心里都有数,知道边界在哪里。
不管谁上来,安保政策都不会突然来个急刹车,区别可能只是在于说话的"调门"高低,和做事的"速度"快慢。
石破茂的离开,可能意味着一段相对平稳的中日关系的结束,接下来,两国关系可能会进入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