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专业录取40人有2名男生

2025-09-04 14:28  头条

山东女子学院开设了一个新专业--带娃。有人问:"这个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真能学出个'带娃专家'吗?"教务老师给了个硬核数据--今年录取40人,省内外分数比一段线高50到70多分,还招了2名男生。门口家长小声嘀咕:"比我家老二的分还高,这专业是真香啊。"

李女士抱着娃,语气带着点慌:"要返岗了,没人带。保姆不放心,老人也带不动。"这不是个例。事实上,3岁以下婴幼儿大约3000万,超过三成家庭有托育需求。可行业人手不够--全国持证保育人员只有50万,本科及以上不足一成,更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机构负责人苦笑:"最难的是招人留人。"

这次新设的本科,指向很明确。教研室主任姬彦红说,核心就五个词:会照护、精评估、能指导、懂管理、可发展。

课表不只是换尿片、哄睡,还有婴幼儿生理、心理、营养喂养、疾病预防与急救、发展评估、家庭养育指导、托育机构运营。一句话,既能抱得住孩子,也能撑得起一家机构。她还放话:"回应性照护是关键,0-3岁要识别需求、满足需求,这事短期内AI接不住。"

有人不服:"这不就是育儿嫂的升级版?"我把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回应摆在这:这是个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交叉的专业,要会环境创设、游戏设计、观察评估、疾病预防、家长指导。

就业面也给到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托班、早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既能做一线,也能做管理、做科研。愿意深造,还能走研究生路。

我更关心价格和公平。专业化是好事,但别把娃带成奢侈品。普惠托育是家长的刚需:就近、可负担、有质量。

要是人才都涌进高收费机构,家长兜里吃不消,社会分配就会变形。解决方案写在政策里,也写在课堂外:建立实践基地,打通社区嵌入式托育,让"带娃专家"不止服务机构,也走进社区、公立保健、家长学校,把知识教给每一位新手爸妈,让大家"持技上岗"。

说句心里话,0-3岁不是"看着不出事"就行。错过孤独症、发育迟缓的早期窗口,代价太大。把"粗放式带娃"升级成"科学回应",这步该迈。更想给选这个专业的同学点个赞--喜欢孩子、有耐心,愿意在最辛苦的环节里做最细的活,这本身就是稀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