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逝世 享年95岁 曾称自己是一个“业务型干部”(2)

2025-03-14 17:21  金融一线

银行体系的改革家

公开信息显示,刘鸿儒,男,1930年11月生,吉林榆树人,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

1951年,刘鸿儒被选拔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系统地学习货币金融学;1954年,刘鸿儒作为公派留学生的领队前往苏联的莫斯科大学经济系读书;1958年,刘鸿儒前往莫斯科财政学院,师从吉·阿特拉斯教授攻读金融学副博士;1959年,回国后的刘鸿儒进入人民银行研究所,投身金融实际工作。

1979年2月,刘鸿儒从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调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此时的他已年届不惑。

1980年,刘鸿儒又被调回中国人民银行,任副行长,主管银行体制改革。

据了解,1982年初,根据国务院指示,人民银行成立了"银行机构改革小组",刘鸿儒担任实际主持人,负责集中各方意见,设计中央银行设立方案;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成立工商银行(6.750, 0.02, 0.30%)承担人民银行原有的城市工商信贷业务。至此,中国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从1980年至1984年,中国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刘鸿儒曾表示:"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才是中国银行(5.360, 0.03, 0.56%)体制改革的真正开始。"

资本市场的拓荒者

刘鸿儒对资本市场一举一动十分关切,他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资本市场又是金融的核心,必须走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不能走完全依靠银行的道路。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担任证券委主任,他指定刘鸿儒出任副主任兼证监会主席。

据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鸿儒便大胆提出,"中国要发展股票市场,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此外,1985年的全国党代会还吸纳了刘鸿儒在人民银行工作时提出的"建立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促进资金市场的形成"等建议,列入"七五计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