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默茨发出贺电一周后,德国总理默茨终于在联邦议院发表的首次政府声明中谈及中德关系,态度复杂且矛盾。
默茨在声明中一方面声称要对中国采取 "更强硬" 的方针,推行所谓的 "战略性去风险化";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将继续作为德国和欧盟在经济等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这种 "既要又要" 的表态,深刻反映出西方部分政客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纠结心态。他们既无法割舍与中国庞大的经贸合作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又受困于陈旧的地缘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试图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举措来遏制中国发展,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
从政治背景来看,默茨的行事风格和政治倾向与同属基民盟的默克尔大相径庭。默茨长期自诩为 "跨大西洋主义者",在其政治生涯中,对强化美欧同盟关系有着强烈的偏好。早年,他因在党内竞争中不敌默克尔,无奈暂别政坛,直至默克尔卸任后才得以重出江湖。这段经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政治理念和决策方式。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美欧关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使得欧洲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默茨试图通过强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美欧之间寻求平衡与支持,以提升德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话语权,但这种策略在现实中面临着重重困难。
与前任朔尔茨相比,默茨在对华态度上缺乏应有的务实精神。朔尔茨执政期间,尽管也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但在对华关系上,总体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和务实,认识到中德经贸合作对于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两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默茨在首次政府声明中的涉华表态,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基于对德国国家利益的全面、深入考量。
事实上,无论默茨在言辞上如何对华示强,中德之间紧密的经贸合作体量都是无法忽视的现实。中国多年来一直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在众多领域形成了深度的产业互补和利益交融。例如,德国的汽车、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而中国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德国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合作机遇。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收获了丰厚的利润,其全球业务的稳定增长离不开中国消费者的支持。如果德国真的按照默茨所谓的 "战略性去风险化" 思路,强行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推动产业链 "脱钩",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德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众多德国企业将面临市场萎缩、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严峻问题,进而影响德国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此外,默茨在涉华问题上的强硬表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德国若因无端的政治操弄而破坏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将削弱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利于德国在国际舞台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在地区问题上,默茨将对华政策纳入所谓的区域战略,意图在印太地区展示 "存在感",这种做法不仅缺乏现实依据,还可能引发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损害德国与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压缩德国的外交空间。
默茨领导下的德国新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秉持这种不切实际的强硬态度,忽视中德经贸合作的深厚基础和巨大潜力,最终必将自食其果,损害德国自身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