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走了,可他那些堆成山一样的旧手稿,三十四箱,她全自己守着。这到底图的是什么?外面都说她拿了上亿遗产,过着舒服日子。可她真没这样。
她现在还穿着一双只要三十五块钱的旧布鞋。一日三餐都是去食堂解决的,住的地方也没啥特别,连个电梯都没有。邻居们都看到了。

她住着杨振宁先生留下的小院子,没什么高档玩意儿。晚上啊,屋里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很晚,才熄掉。这份安静,跟想象中的大富大贵可差远了。
那些日子,杨振宁先生一生的心血--三十四箱文件,都搬了回来。里面是他的手稿、信件,还有那些还没发表过的文章,一大堆纸啊。
是翁帆她自己,把一个又一个箱子小心翼翼打开的。她分得很细,给每份东西都编上号,再贴好标签。连是哪个老朋友寄来的信,她都要查个清楚明白。
有人亲眼看到过,翁帆常常伏在桌子前整理这些旧物。她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腰都弯着。脚边呢,总是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纸张。

你真难相信,这是一个顶级科学家的妻子,现在过的日子。没有享福,更没想着再嫁人。她只是埋头在这些泛黄的纸堆里,就像守着什么了不得的宝贝。
她每个星期会有三天,骑着一辆有些旧的自行车,去清华的图书馆。车篮子里,总是放着几本厚厚的本子。
学生们都见过她,穿得很普通,话也不多。走路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大家没觉得她跟普通的工作人员有什么区别。
有个读博士的学生讲了一个事。那天他看见翁帆在走廊里,核对着一份六十年代别人写过的信。她看着看着,眼眶突然就红了。
那种红,不是因为难过。是因为她忽然明白了,这些老旧的字迹背后,装的可是整整一个年代的故事啊,太重了。

当年她跟杨振宁先生结婚的时候,多少人指着她骂呢,说她就是为了钱。还说她脑子是不是糊涂了,一个才二十几岁的女孩子,怎么就嫁给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了。
两个人差了五十四岁,听着都像个笑话一样。可是呢,她这一守,就守了十二年整。现在老先生走了,她却还没离开。
外面的人还在不停地猜,她什么时候会再找个伴儿,或者有没有想过离开北京这个地方。可谁知道,她每天晚上看那些手稿的时候,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杨振宁先生在的时候,曾亲手种下了几棵柿子树。现在秋风一吹,红红的柿子熟透了。可没人去摘,它们就那么挂在树上,过几天就掉了一地。

掉下来的柿子,自己裂开了口子,被太阳晒干了。也没人去管。小院里的工人们说,翁帆有时候会站到树下。她不说话,就那么静静地看一会儿,然后就回屋了。
院子里特别安静,只能听见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那些声音,就像在轻轻地讲着什么故事。
前几天,又有人见到她在整理那些资料了。她的手上,戴着一块旧手表。那表,还是好多年前,杨振宁先生戴过的那个款式呢。
她没有抬头,也没去管周围那些看着她的人。她只是继续,在那些文件上写着编号。

那些纸,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些废纸。可对翁帆来说,它们的重要性,也许比任何值钱的遗产都要高贵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