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7月7日)是小暑节气,还没进入三伏天,朋友圈已被高温刷屏。有网友调侃:"小暑才刚来,空调外机已冒烟!恨不得把空调装在身上!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其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 。按传统历法规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起始,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开端 。今年夏至是 6 月 21 日,农历五月廿七 ,头伏从 7 月 20 日开启,小暑 7 月 7 日恰好处于三伏天的前奏阶段,这独特的时间排列,让小暑成为观测三伏天热度的关键节点。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古人通过观察,总结出诸多依据小暑天气预测三伏天热度的农谚 。比如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意思是若小暑这天阴天下雨,不见太阳,预示大暑时天气酷热,甚至能把石头晒裂。小暑时若云层厚、阴雨天多,说明副热带高压还未完全北抬,当之后副高稳定控制,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强,地表持续受热,大暑乃至整个三伏天就会异常炎热 。
从气象来讲,小暑时节,若副热带高压迅速北抬且势力增强,如同庞大穹顶覆盖我国中东部。其控制下空气下沉,气流压缩升温,还驱散云层,让天空持续晴朗。小暑便陷入长时间晴热,闷热难耐,地表升温,每升1℃土壤就多储存热量,这些热量在三伏天缓慢释放,形成"高温惯性",加剧酷热。
反之,若副高在小暑时南北游移,其不稳定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创造机会,冷空气带来降雨降温,使地表无法充分储热,遏制三伏天炎热。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小暑时副高偏弱,冷空气侵扰致热量积累不足,但三伏天副高突然北抬加强,前期未储热量可能"补偿性"释放,让三伏天出现更强烈高温。
今年小暑刚开始,眉目感觉就已经出来了 。多地高温突破40℃,副高强势北抬,气象台预计 7 月中旬后副高加强,由此推测,今年三伏天高温仍难以避免,且区域性暴雨与高温交错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 。此外,空气湿度对体感温度影响显著,湿度升高会让人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上升 3℃以上 。例如某日气温 32℃,但湿度接近 85%,体感指数就冲上了 38℃ 。
图片来源自中央气象台
综合农谚经验和气象科学分析,今年三伏天炎热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伴随高温与强降雨频繁交错的情况 。大家要多注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暑降温以及应对降雨天气的准备,安然度过这个盛夏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