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秋分阴一天,就怕秋分一天晴,明日秋分,农谚怎么说?

2025-09-22 15:23  头条

白露过后第八天,早上的露水把草尖染黄了。离秋分还有8个白天黑夜。今年秋分在公历 9 月 23 日,正好是农历八月初二。晒场上的老农看着蓝蓝的天空小声念叨:"不怕秋分下雨,就怕秋分天晴。" 这句传了上百年的农谚,藏着老祖宗看天象猜年成的本事。

太阳黄经到 180° 的时候,秋分就来了。每年公历 9 月 22 日到 24 日之间,太阳正好照在赤道上,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热乎气这时候慢慢散了,凉快劲儿悄悄来了,就是古人说的 "寒暑相平" 的时候。

《礼记》里记着,周天子从前在秋分夜里祭月亮。后来因为秋分不一定能看到月亮,就改到八月十五,慢慢变成了中秋节。在岭南地区,人们现在还保留着采野苋菜煮 "秋汤" 的习惯。绿绿的汤里漂着新鲜的鱼片,也带着全家平安健康的好心愿。民间艺人拿着红纸印的秋牛图,走到田边地头,说着 "犁锣响,粮满仓" 的吉利话,给种地人送丰收的祝福。

现在正是农活最忙的时候。种地人忙着割金黄的水稻,种绿色的麦苗,翻干了的田垄。秋分三候的迹象也开始出现了:雷声慢慢没了,虫子蚂蚁开始封洞躲凉,小溪流渐渐变浅了。大自然的这些变化都在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干活。

让人没想到的是,秋分这天晴天,老农反而皱起了眉头。北方的玉米正在灌浆的关键时候,南方的晚稻正需要雨水长穗。要是碰上连着晴天,稻穗会空得像糠皮,玉米叶子也会卷起来发黄。江浙一带流传的 "秋分晴,万物不生" 的谚语,说出了土壤干裂的担心。

更让人担心的是对冬天的连锁影响。"秋分晒得焦,冬天冻不着" 的农谚,说明可能有暖冬的风险。没有雪盖着的麦田,既难冻死地下的虫卵,又缺麦苗返青需要的水。当秋老虎再回来的时候,棉桃容易烂,花生荚容易掉。重阳节前的异常高温,常常打乱农活安排。

比较起来,秋天的小雨反倒是老天给的好水。及时的雨水能让稻粒重三成,让玉米籽长得更饱满。种地人把秋分时候的雨水看得比金子还贵重,既能缓解眼前的旱情,又说明冬天雪会多。小雨还能压住晒场上的土,让收庄稼的人呼吸都顺畅些。

老话说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少"。冬天的积雪既能冻死地里的虫蛹,又能滋润过冬的庄稼。这些传了上千年的农谚,现在在现代农业里还有用,提醒人们顺着自然来,珍惜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