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好快,今天也进入农历八月初一,白露节气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农历八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长均等,北半球昼夜平分,之后昼渐短、夜渐长。古人把这现象总结成一句话:阴阳相半,寒暑平。意思是阴阳力量大致相当,阴气和阳气互相制衡,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主导。冷热程度相当,天气不冷不热。秋分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折点,也是农耕秋收、秋耕、秋种的风向标。那秋分到底有啥说法呢?接着往下看。
秋分的分是平分之意,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通过观测北斗七星来判断天气,秋分这天北斗的斗柄指向酉位就是正西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赤道,昼夜时长相等。这是一年中第二个阴阳均分的节气,另一个是立春后的春分节气。
秋分节气的三侯,在《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中是这样说的: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坯户;又五日,水始涸。意思是秋分后,一候是雷声渐歇,二候是冬眠的虫子开始用泥土封洞,三候是江河水位因降水减少而渐落。这些物候变化,是古人判断农时的依据。雷声收,意味着寒气渐盛,该给庄稼做防冻了。虫子封洞,是提醒人们抓紧翻地,赶在土地封冻前种完冬小麦。水始涸,进入秋天下雨偏少天气干燥,江河湖海水水位也慢慢降低。
过去秋分的习俗是比较热闹,给人们也带来一些启发。竖蛋:秋分这天拿个新鲜鸡蛋,不用辅助工具,把鸡蛋竖起来。古人认为,秋分时节是阴阳平衡,鸡蛋能独特立起来,其实是因此时地球引力相对稳定。竖蛋这种活动也是提醒人们,生活是需要找平衡的。送秋牛图:秋官拿着印着节气和耕牛的红纸,挨家送图,说吉祥话。这习俗看似简单,实际是在传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祭月:古代秋分祭月,祈求月神保佑家人平安。后逐渐演变成中秋节。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其实是古人在变化的季节里,对心灵寄托的期盼。
明天农历八月初二秋分,不管多忙牢记:1不吃、2不睡、3不穿、4要防,安全度秋
1不吃:晚饭不吃太多
秋分当天有很多关于"吃"的习俗,例如吃汤圆、吃白色蔬菜、吃秋梨、吃秋刀鱼、吃鸡蛋等,但其中最为标志性的就是"吃秋菜"。秋菜就是"野苋菜",其性寒味甘,归肺、大肠经,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清热解毒、润燥养肺。秋分后"凉燥"渐盛,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咳嗽等不适,此时食用秋菜,可以有效缓解季节性不适。并且,人们还会讲秋菜与鱼片一同熬煮,称为"秋汤",寓意平安健康。
不过,进入秋分后无论吃什么,都要注意晚饭不吃太多。因为秋分后昼夜温差大,肠胃对寒冷刺激更为敏锐,如果晚饭过饱,就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胀、反酸,甚至影响睡眠。并且,夜晚人体的代谢变得减缓,晚饭如果吃得太多,食物很容易滞留胃中,从而生湿热,引发肥胖。
2不睡:不晚睡
别熬夜,那个《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吗,"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要跟着鸡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熬夜最伤身体了,损耗阳气,抵抗力都下降,容易秋乏,反正就是没精神,所以啊,最好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就睡觉,别玩手机了,早点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挣再多钱,身体垮了,都白搭。
3不穿:不穿太厚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分的时候北方很多地区气温还是比较凉爽的,街上的人群穿衣各式各样,有人短裤短袖,有人夹克外套,甚至有些老人还穿起了薄棉衣。在这里建议大家别稍微一冷就穿的非常厚实,因为冷也能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4要防:防秋燥
秋天干燥,很多人会感觉口干舌燥、皮肤发紧。除了多喝水,还可以多吃些润燥的食物,比如银耳、蜂蜜、南瓜等。少吃油炸上火的东西,避免加重干燥症状。
另外还要保持心情舒畅。秋天草木枯黄,人容易情绪低落。没事可以多串门聊天,干完活溜达溜达,不要一个人闷着。好心情也是健康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