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声称:看到中俄朝走近,我们很难做

2025-09-24 09:11  头条

近段时间,韩国总统李在明的一系列操作着实有点让人看不懂。比如其前脚刚跟美国表忠心,说韩国将与美国站在一起,后脚就又补上一句要当东西方桥梁。如今李在明又抱怨称中俄朝走近,让韩国很难办。

英国广播公司22日报道,李在明启程前往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前夕,在首尔接受了英媒专访,特别谈及朝鲜半岛局势,以及韩国在新兴国际秩序下与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李在明声称,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阵营,韩国正处于危险位置。他还声称,看到中俄朝如此亲近,让韩国很难做。

李在明接受英媒采访

李在明表示要改变调整对华路线,不能再向过去一般"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必须改变这种对华路线。同时李在明称韩国将在新的全球秩序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中,与美国站在一起,但他也不忘补充道,需管理好与中国的关系,避免走向对立。

韩国政府这种看似坚定站队,但又有些外交摇摆的姿态,核心症结还是韩国经济现在的"双依赖"死结未能解开。

啥叫"双依赖"呢?简单点说就是韩国的经济命脉,一头拴在中国市场,另一头绑在美国技术,缺了哪头都玩不转。中国连续多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不只是买韩国的半导体、汽车,还是他们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而美国呢,韩国的高端芯片制造设备、核心技术都捏在美国企业手里,韩国想搞3纳米、2纳米的先进制程,离了美国的技术支持和专利授权,根本玩不转。

李在明

这种"两头靠"的格局,注定韩国没法真正选边站。李在明说的"难",本质上就是这种经济依赖下的必然结果,怎么选都会利益受损。

更让韩国头疼的是,美国的产业政策还在不断挤压韩国的支柱产业。

美国不止一次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韩国汽车对美出口占比大概15%,关税一提高,韩国车企在美市场的价格优势直接没了,销量下滑将成为必然。而在半导体领域,美国为了遏制中国,更是逼着韩国企业不准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

这里的门道很清楚:韩国企业面临的就是"二选一"。听美国的,就得放弃中国这个市场,营收肯定下滑;不听美国的,美国就会在技术上卡脖子,研发直接停滞。李在明强调"要管理好对华关系,避免对立",其实就是怕韩国企业被逼到绝路。毕竟半导体和汽车,是韩国经济的两大支柱,真倒下一个,韩国经济就会大地震。

所以李在明提出"实用主义外交",说到底就是想在大国博弈的夹缝里找条活路,就如他所希望的将韩国定位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

李在明的思路其实很直白,不跟美国关系闹僵,甚至在部分问题上更加偏向美国一边,以讨好美国,毕竟不论是安全,还是技术上都依赖美国。同时韩国还得想办法保住对华经济联系,不能丢了中国市场,至少不能全部丢掉。

马上要举办的APEC会议,李在明就看得很重,因为他想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中美关系和缓,同时缓和中韩关系,继而推动亚太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这对靠贸易吃饭的韩国经济来说,确实是条可行的路。

美韩两国

至于说要当"东西方桥梁",本质上就是想当中美两国沟通的中间人,既不得罪美国,又能继续从中国赚钱。可这"桥梁"能不能当好,根本不是韩国自己说了算,得看中美买不买账,周边国家认不认可。

如今,中俄朝合作的持续加强,可以说让李在明的"桥梁梦"实现起来的难度增大。

2025年7月,中朝重启了跨境物流通道,还推进了不少合作项目,这事对韩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是朝鲜经济能稳定下来,东北亚一体化可能会加速,韩国企业说不定能参与到当地的基建、贸易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可挑战也很明显,中俄朝合作一旦形成规模,韩国在地区经济里的话语权会被削弱,原本在产业链里的优势,可能会被中俄朝合作项目所取代。

中韩关系

更关键的是,韩国要是想掺和进去,就得过美国这关,美国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盟友,跟中俄这种"竞争对手"搞深度合作。所以李在明说"中俄朝走近让韩国很难做",核心就是怕错过机遇,又不敢违逆美国。特别是中俄朝的走近,会让美国加快对东亚盟友的实力整合,从而导致大国博弈更激烈化,韩国在其中将更加身不由己。

所以从长远看,李在明这"实用主义外交"能不能成功,关键得看韩国能不能解开"双依赖"的死结。

要是继续盲目跟美国走,甚至一门心思站队,忽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韩国的半导体、汽车产业早晚会失去竞争力,经济可能会陷入长期增长乏力的困境。但要是能抛开"选边站"的束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跟中国、周边国家建立更平等的合作关系,借地区一体化推动产业升级,或许还能找到转机。可目前来看,李在明还没找到清晰的方向,不然也不会说出站队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