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俄乌首次直接和谈,泽连斯基为何没等到普京?(4)

2025-05-16 09:27  头条

除了美国,欧洲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

德、法、英、波四国联合发布声明,呼吁俄罗斯在5月12日起实施为期30天的停火,否则将考虑新一轮制裁。

但这其中隐含着另一层信号:西方正在构建"先停火、再外交"的新框架,而不再强调"彻底打赢"。

在此背景下,乌克兰若再拒绝谈判,恐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

因此,泽连斯基此举,某种程度上是"抢占主动权"式的被动服从。

"冻而不解"仍是大概率结局

从表面看,2025年5月的这轮和谈似乎具备一些积极条件,俄方主动示好,乌方明确赴会,土耳其提供平台,美欧表达支持。

但问题在于,俄乌双方在核心议题上的立场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俄罗斯坚持"新现实",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其已控制的克里米亚与乌东四州领土归属,并要求乌克兰"非军事化",更不要再提北约入盟。

乌克兰则坚决主张恢复1991年边界,不接受任何领土让渡,也不愿放弃与西方军事合作。

可以说,真正的"底线"对撞,根本无从调和。

此外,泽连斯基要求"30天全面停火"作为前提,而俄方仅表示"愿在谈判过程中达成停火协议"。

这意味着2025年5月15日的这场谈判,恐怕也只是为后续拉锯做准备,而非真正进入实质性磋商。

而且,这次谈判能否成功推进,还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但特朗普政府的意图极其现实,那就是不是为乌克兰争取胜利,而是为自己争取形象。

这决定了即便停火达成,其内核也只是一次"暂时冻结"。

更为重要的是,泽连斯基明确表示只和普京谈,但是此次会谈,普京缺席,谈判结果能如双方意吗?

同时,欧洲虽然希望缓和局势,但其军援系统并未完全断绝,且乌方与西方仍存在信息共享与远程武器协作。

这对俄方来说,"你们在谈判,我还在挨炸"。

至于监督机制,目前尚无可信中立第三方介入。

若无土耳其、联合国等更明确监督协议落实,各方恐怕仍会在灰色地带采取"策略性违反",谈判脆弱性极高。

最可能情形是冲突"冷却",但和平遥遥无期。

但这或许是各方当前都能接受的"最坏中的最好"方案。

对俄罗斯而言,可稳固已控领土,缓解制裁压力。

对乌克兰而言,赢得战场修整时间,维系国际支持。

对美国而言,塑造"调停形象"同时降低财政负担。

对欧洲而言,控制局势外溢,保护本土经济安全。

但真正意义上的持久和平,还需要结构性妥协,而非战术性暂停。

这,是未来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