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选择此时出手,既利用土耳其与西方间的战略张力,借机打破欧美主导的谈判格局。
又有望塑造出"和平缔造者"的个人形象,为接下来的外交斡旋赢得时间和舆论支持。
乌克兰为何愿意赴约
表面上看,泽连斯基在回应普京提议时所展现的"主动出击"似乎是战略上的强硬,实际上却是步步为营、危机应对。
从2023年底开始,乌克兰的"春季反攻"被寄予厚望,然而战果极为有限。
而根据2025年4月的战报,乌军在哈尔科夫州北部的反攻行动几乎陷入停滞。
而此时乌军不仅兵员枯竭、弹药紧张,西方援助也明显缩水。
例如,美国转向"有偿援助",并将部分军援延迟发放,德国则以保密方式悄然减少武器运输。
在战场失利的同时,泽连斯基政府在国内也陷入合法性危机。
2025年3月,其推动"战时选举",意图通过"再授权"重建政权基础,但若反攻继续失败,这场选举反而可能变成反对派攻击的口实。
因此,2025年5月11日泽连斯基接受和谈,不是战略转折,而是"以攻为守"。
既向国内展示"和平选项"已被争取,又对外释放"理性与开放"的信号,为自己赢得政治喘息空间。
如果说俄罗斯是"被战场困住",乌克兰则是"被盟友拽上谈判桌"。
普京提出谈判当天,特朗普随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明确指令,积极督促乌克兰同意。
这一公开施压姿态极其罕见,几乎等于"命令泽连斯基出席"。
原因不难理解。
当前,美国财政赤字高企,国内对外援助的不满声日渐高涨。
特朗普本人正在重塑"和平缔造者"形象,力图在2025上台后的全球舞台上展开"大交易"。
乌克兰战争正是他想"关闭"的地缘政治账本。
更重要的是,美国判断俄乌战局短期内难有改变,继续援助成本高昂,而以"停火换时间"反倒可能实现战略止损。
因此,泽连斯基即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在美国的强压之下转向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