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香港《南华早报》30日报道称,中方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套预警探测信息原型系统,其定位与美国"金穹"(Golden Dome)导弹防御系统的部分设计架构类似。
据港媒报道,中方团队研发的"分布式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系统架构",可以通过整合部署在太空、海洋、空中及地面的各类传感器,可识别并分析潜在威胁,实时获取飞行轨迹、武器类型、弹头真伪等关键信息,为拦截系统提供制导支持。
该团队还表示,中国在全球威胁管理领域数据处理技术的飞跃,对系统研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报道指出,这是"目前已知的首个实现全球覆盖的导弹防御监测系统"。虽然仍处于研发初期阶段,但通过原型系统的研制和试运行,已经初步验证了相关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不过,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解读表示,无论从组成内容看,还是系统的规模看,美国计划部署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与"分布式预警检测大数据平台"都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一个覆盖美国全境的导弹防御系统,包括以卫星星座系统为主体的轨道预警系统和包括天基反导拦截武器在内的各类反导拦截武器,以及全方位运作该系统的指挥、后勤保障、技术维护系统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信息集成系统,主要强调从来自多种不同平台传感器获取和整合来袭导弹的关键信息并进行监控,为应对导弹威胁提供依据。
当地时间5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建造"金穹"。视觉中国
据中方科研团队介绍,"分布式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系统架构"的设计初衷,是解决当前预警探测信息系统数据资源零散分布、难以整合利用的长期技术难题,整合来自太空、空中、海上、陆地等多域的雷达、卫星、光学及电子侦察系统产生的海量异源异构、分布存在的预警探测信息数据。
在发表于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现代雷达》上的一篇同行评审论文中,该团队写道,"该原型系统可实现各节点数据资源目录秒级共享,各类数据产品可适应网络带宽情况完成高速可靠传输;还可实现各节点上千条数据处理任务分布式并行调度。"港媒对此解读称,该系统能够"同时监测全球范围内任何地点向中国发射的上千枚导弹"。
论文指出,"基于对现有各预警探测系统顶层节点目标综合探测航迹、目标探测图像、发射告警、来袭告警、目标识别结果等数据产品的统一采集和整编,实现了在全球预警态势信息层面的数据统一汇集治理与共享应用。"
文中还透露,目前该原型系统已在多个预警探测系统节点完成试用,对零散孤立、多种格式的预警探测数据实现了统一采集、加工集成和分析处理,所形成的数据产品可统一进行数据资源发布,显著提高了预警探测数据的综合治理能力,为各类智能化算法的训练和应用提供了有力地数据支撑,初步验证了其系统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用性。
据港媒报道,一些国防科技专家对此表示,这或许又将成为一个"美国构想,但被中国实现"的案例。
报道指出,美国的"金穹"计划虽旨在打造一个整合陆、海、空、天多域,具备人工智能能力的导弹防御网络,但至今尚未建立清晰的技术架构。
9月初,美国五角大楼宣布,"金穹"导弹防御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已经结束,正接受审查,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
据美媒报道,"金穹"将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是传感器系统,负责对来袭目标进行探测、监视、发现、锁定与预警。该系统将覆盖海底到太空的各层空间,可对潜艇、水面舰艇、飞机及导弹实施探测与跟踪;第二层是对来袭导弹的拦截和攻击的反导层,用于对配备分导多弹头、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弹头和轨道轰炸系统的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拦截和攻击;第三层是防空层,用于对来袭飞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防空作战。
然而该系统将如何从PPT变成现实,还有太多未知数。据美国"航天新闻网"(Space News)8月报道,美国工业界已发出警告称,"金穹"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是数据流管理。
美国国家安全科技公司Arcfield负责传感器与数据整合的副总裁丹·奈特(Dan Knight)在Space News的一次专题讨论会上表示,虽然"金穹"计划的初衷是防御北美,但该系统还需为"前沿战术部队"提供支持,并适应涉及无人机或短程弹道导弹的海外冲突场景。
这就意味着,该系统还需要面临"是否需纳入盟友操控的系统"、"是否允许人工智能访问敏感信息"等问题。奈特指出,这些需求都凸显出数据流管理将会是"金穹"项目的核心议题之一。
Space News援引奈特的话称,"我们已经掌握了所需的信息或数据,只是还没有将其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对我们来说,通过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来梳理目前已有的架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将是至关重要的。"
美媒指出,特朗普政府设定的2028年全面运行目标与技术研发存在显著落差。当前,"金穹"系统基本架构尚未定型,所需发射器、拦截器、地面站数量也未确定。在经费方面,虽然美国国会已通过250亿美元的首期拨款,2026财年预算也预留了453亿美元,但有分析指出,仅天基部分支出就将飙升至5000亿美元以上,远超1750亿美元的预估。
"金穹"计划实质上是美国太空武器化的又一危险尝试。其"先发制人、绝对安全"的设计理念,折射出其维护单极霸权的野心,不仅可能引发误判导致太空冲突升级,更将刺激多国加快高超音速武器、分导式多弹头和反卫星武器的研制步伐,使太空重演冷战时期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的是,日本、加拿大等美国盟友正试图加入该计划。这种以军事同盟为纽带的安全合作,本质是构建排他性军事集团的危险尝试,将加剧大国战略互疑,破坏全球战略平衡。
当地时间9月2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在纪念和推进"国际彻底消除核武器日" 联大高级别会议上的发言中表示,美国应放弃开发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尽快撤走在亚洲国家部署的"堤丰"中导系统,摒弃"核共享"和"延伸威慑"安排,撤回在境外部署的核武器。
耿爽强调,中国愿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核裁军进程,为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