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深夜,长和集团突然发了一条声明:"我们不会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前提下推进港口交易。"
这句话要是提前说出来,大家还会高看一眼。但这次他表态的太巧--正好赶在中美日内瓦会谈宣布结果之后。
【消息参考财联社电报】
而这场谈判的结局,恰恰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在我们的坚守下,美国退了,关税大幅回撤,市场情绪大转。就在这样一个"风向转弯点",李嘉诚这边也顺势转了身。用网友的话说:这速度,怕不是一直在等风向。
可如果真追溯起这场交易的全过程,就会发现,长和集团的这条声明,其实不是开局,而是收尾。
3月4日,长和集团宣布要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出售给贝莱德主导的财团,其中就包括了最敏感的两个--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这不是一般地段,这是物流咽喉。这样的消息出来,社会各届自然是口诛笔伐。
接下来的几周,风波不断。《大公报》连续出文点名李嘉诚,说他"执迷不悟""莫天真勿糊涂";港澳办连转两文,语气一次比一次重;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开口了,说交易必须依法审查。说到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示意图】
但李嘉诚呢?始终没回应。他没有站出来解释,也没有宣布叫停。有人说,这是在"抗压力";也有人说,这是在"等机会"。
而这个"机会",大概就是日内瓦谈判的结果。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当天,长和集团就赶紧声明了。时间点太密,让人很难不联想到:这不是巧合,而是"顺势而为"。
不过,对熟悉李嘉诚风格的人来说,这不算什么新闻。他的"身段",向来柔软。在风向不明时,守口如瓶;风向一变,立刻调整姿态。这次的港口交易,从推进节奏到公关节奏,都展现出高度灵活性,像极了一次风险控制操作。
在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面宣布要对这笔交易启动反垄断审查之后,交易方一度传出新的拆分方案。把43个港口分成两包,敏感的两个港口继续交给贝莱德,剩下的交给地中海航运。
这一步,看上去是规避敏感点,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换汤不换药。贝莱德才是幕后的控股主力,地中海航运只是条"白手套"。
所以当监管部门在4月27日再次表态,明确警告不得规避审查时,市场原本以为李家会顺坡下驴。毕竟,国家态度已经摆明,社会压力也足够了。这时候如果能主动退一步,不仅保住商誉,还能"借口"规避国际压力。
然而长和没有。他们继续推进交易,只是不再吱声--直到这次声明发布。
从3月到5月,两个月过去了,李嘉诚始终没说出"我不卖了",只是在"怎么卖""合不合法"上打太极。这份声明说得很客气,说"我们尊重监管程序""我们欢迎监督",但话说白了,就是一句:"现在不动手,但也没放弃。"
这让人想起一个说法:"谁赢了他们跟谁。"
很多评论会用"投机"这个词来形容李嘉诚。其实,用不着拔那么高。这种操作,本质就是商人的谨慎自保。在关键节点,不主动;一旦趋势明显,再做姿态调整。
李嘉诚的特点,在于什么时候都留一条退路。当市场看好中国时,他从香港发家,全面扩张亚洲市场;当中美博弈激烈时,他高调减持内地资产,转投英国、澳洲;如今美国回撤、谈判现缓,他又突然表态,声称一切合规。
你说他不讲立场?他讲的,其实一直是"自我立场"。
这场交易是一个缩影。它让人看见:在全球博弈变幻中,有些企业、资本和人物不会主动做棋手,也不会愿意做棋子,他们选择做"桌边的人",等局势明朗再动手。但这次可能不一样。风向已经摆明了,动作得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