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开始,叶嘉莹回国讲学,先后来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这位"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无愧于她的一生所求。
聂华苓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聂华苓(1925-2024)
10月21日,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在美国爱荷华家中去世,享年99岁。
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同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9年与家人到台湾地区,1964年旅居美国,任教于爱荷华大学,代表作有小说《桑青与桃红》、回忆录《三生三世》《三生影像》《三辈子》等。
对于自己的一生,聂华苓曾形容:"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1967年,聂华苓与其先生、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的基础上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至今已邀请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爱荷华进行创作与交流,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谢默斯·希尼、托妮·莫里森。
1979年,她与安格尔在"国家写作计划"中发起了"中国周末"活动,特邀中国大陆作家陆续赴美。我们熟悉的萧乾、艾青、王蒙、丁玲、茹志鹃、王安忆、谌容、徐迟、冯骥才、张贤亮、阿城、古华、汪曾祺、残雪、苏童、西川、李锐、蒋韵、余华、唐颖、陈丹燕、莫言、刘恒、迟子建、毕飞宇、胡续冬、格非、韩博、徐则臣、金仁顺、阿来、王家新、张悦然、周嘉宁、笛安、石一枫、索耳、王占黑等几代中国大陆作家都去过爱荷华。
在那里,不同国家、种族与文化立场的作家相聚一堂,用聂华苓的话说,"交流"而非"交锋"。在那里,一切以文学为纽带,大家打开自己,通过他者之目光,去看见更完整的世界。
痖弦
痖弦(1932-2024)
温哥华时间10月11日清晨,诗人、文学编辑家痖弦逝世,享年92岁。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到台湾。他的写作涉及诗歌、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出版有《苦苓林之一夜》《痖弦诗抄》《深渊》《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记哈客诗想》《Abyss》等中英文诗文集多部。
他也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二十余年,并主讲新文学于各大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他和洛夫、张默共同创办了"创世纪"诗社,诗社一办就是50多年,至今仍在出刊。1966年1月《创世纪》第23期开始刊出《新诗史料》专栏,痖弦先后在上面介绍了废名、朱湘、王独清、孙大雨、辛笛、绿原、李金发、康白情等诗人。1975年12月《创世纪》第42期起又连续发表痖弦编的《民国以来出版新诗集总目初编》、《民国以来新诗总目初编》(诗刊部分)和《中国新诗年表》(1894-1949)。
在2014年上映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中,痖弦拿着一本本《创世纪》杂志,将它们小心翼翼地码齐,并望着它们说:"《创世纪》也应该是台湾经验里最宝贵的,值得向外来宣示,因为在世界上,同人杂志有这么长岁月的也很少,它在中外纪录上都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