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
1968 年日本 GDP 冲至全球第二,人口破 1 亿,智囊团还规划 "2030 年人口翻倍、冲超级大国",可美国从 1979 年就开始布局打压。
1979 年美国先拿日本汽车开刀。
这年日本对美出口汽车 170 万辆,占美国进口量的 78%,底特律 30 万工人失业。
美国马上通过《汽车进口配额法案》,把日本汽车对美出口限在 168 万辆 / 年,还加征 10% 关税。
1980 年日本车企对美利润就跌了 32%,丰田推迟美国建厂,全球扩产计划全停。
1985 年 "广场协议" 成了日本经济的坎。
美国拉着英、法、德逼日本让日元升值,协议后日元兑美元从 1:240 涨到 1:120,两年翻倍。
出口直接受创:1986 年日本半导体出口降 15%,索尼彩电在美国涨价 23%,市场份额从 28% 掉到 19%;松下把家电厂迁到东南亚,成本多了 18%。
1986 年《日美半导体协议》彻底打垮日本半导体。
美国以 "反倾销" 要求日本把 DRAM 全球份额从 80% 压到 40% 以下,还得开放市场。
同年又查东芝,说它卖机床给苏联,东芝被罚 1.3 亿,3 个高管辞职,半导体业务被拆。
之后日本半导体份额一路跌,1990 年剩 50%,2000 年只剩 20%,英特尔趁机抢回市场。
1989 年美联储加息,戳破日本经济泡沫。
美联储把利率从 6.5% 提到 9.8%,日本央行被迫跟涨到 6%。
股市楼市一下崩了:1990 年日经指数从 38915 点跌到 23848 点,跌了 40%;东京商业地产价降 35%,600 万亿日元没了。
1991 年 1.8 万家日本企业破产,银行坏账 80 万亿,经济开始 "失落",2023 年 GDP 才 5 万亿,跟 1995 年差不多。
日本制造业不行了,亚洲其他国家接了过来。
1992 年海尔在青岛建生产线,接日本家电订单,1995 年海尔冰箱全球卖 100 万台,超过松下;2023 年中国家电出口 800 亿,全球占 30%。
汽车方面,1994 年比亚迪成立,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 441 万辆,超过日本的 348 万辆,成了全球第一。
半导体领域,1993 年台积电建 180 纳米生产线,接日本代工订单,2023 年代工份额 60%,成了行业龙头。
中国靠人口红利和政策,快速升级产业链。
1992 年中国吸引外资 110 亿,60% 是日本转移的制造业投资;2001 年加入 WTO 后,2010 年 GDP 超过日本,2023 年达 18 万亿,成全球第二。
高端制造上,华为 2019 年推 5G,专利超三星;宁德时代 2023 年动力电池全球占 37%,超过松下。
这些都是抓了日本衰退的机会,从代工做到创新。
美国压日本短期赢了,却改了全球经济格局。
美国本想巩固霸权,没想到让亚洲产业链重构,中国、韩国趁机起来。
2023 年亚洲占全球 GDP 的 42%,比美国的 24% 高不少;中国、韩国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领域越来越强,慢慢打破美国主导的格局。
这说明全球经济不会被一个国家压死,一个国家衰退,总会有别的国家抓住机会,多极化是挡不住的。
现在美国想拿这套对付中国,可情况不一样了。
中国有 14 亿人的大市场,2023 年消费总额 47 万亿,是日本的 5 倍;产业链最完整,41 个大类都有,高低端产品都能造;5G、新能源这些领域有自己的技术,不用靠别人。
这些都是当年日本没有的,美国的贸易壁垒、技术封锁打不动中国,反而让中国产业链更自主。
历史早证明,霸权挡不住经济潮流,美国压日本那套,对中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