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父强奸17岁女儿为何仅判四年半?

2025-11-24 11:52  头条

2025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反家暴典型案例,揭开了重组家庭中隐藏的暴力阴影--继父张某利用家暴威慑与精神控制,对17岁继女吴小某实施性侵并录制视频,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此案不仅明确了家暴情境下性侵案件的司法认定标准,更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与高风险人员管控的深度讨论。

案件的悲剧始于2022年7月,吴小某随母亲与继父张某共同生活,期间多次目睹张某对母亲实施家庭暴力,恐惧的种子就此埋下。同年10月5日晚,张某与吴小某母亲争吵后,母亲因惧怕离家躲避,留下吴小某独自面对继父。张某趁机向吴小某透露自己曾因故意杀人被判刑的前科,以暴力威慑进一步摧毁其心理防线。当晚22时许,张某对吴小某实施性侵,并全程用手机录制视频。事后,吴小某通过微信向母亲求救,母亲报警后,张某在出租房内被抓获,未能逃脱法律制裁。

案件审理阶段,"涉案性行为是否违背被害人意志"成为争议焦点。考虑到吴小某在性侵过程中未明显反抗,检察机关创新引入专业支持,申请未成年人心理领域有专门知识的人(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就案涉视频中吴小某的行为出具分析报告并出庭质证。专家从专业角度指出,吴小某的"不反抗"是家暴环境下的典型应激反应:长期目睹母亲受暴、知晓继父杀人前科,让她陷入"反抗会招致更严重伤害"的恐惧预期,行为完全跟随张某指令,符合"恐惧性顺从"的心理特征。

法院最终采纳了专家意见,结合家暴史、前科威胁、微信求救记录等证据链,认定张某通过精神控制手段使吴小某"不敢反抗",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判决明确提出,审查家庭成员间性行为是否自愿,不能简单以"是否反抗"为唯一标准,需充分考量家庭暴力带来的精神压制--施暴者凭借强势地位形成的威慑力,往往无需直接暴力就能让受害者屈从,这正是家庭暴力"控制本质"的体现。

此案虽以张某获刑落幕,却留下多重值得深思的社会议题:公众对"四年六个月刑期是否过短"的争议,直指家暴叠加性侵、前科劣迹等从重情节下的量刑平衡;吴小某母亲作为家暴受害者,却在案发时独自离家,将女儿置于险境,暴露了部分监护人监护责任的缺失;而张某作为故意杀人罪前科人员,出狱后仍能实施家暴与性侵,也反映出对高风险人员的跟踪管控机制存在漏洞。

最高法将此案列为典型案例,不仅是对施暴者的警示,更标志着我国反家暴司法实践的进步--从单纯认定身体暴力,延伸到关注精神控制的隐性伤害,通过引入专业心理证据,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清晰参照。正如案件揭示的,家庭本应是避风港,当血缘不再是未成年人的保护盾,法律必须成为斩断暴力链条的利刃,而全社会对家暴的警惕与干预,才是守护弱者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