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成了互联网时代公众人物逃不开的宿命--昨天被捧上神坛的,今天就可能被拉下来。互联网舆论场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进行着"造神"与"祛魅"的循环。
这套循环的逻辑清晰且残酷--先推至巅峰,紧接着,便是等待。等待舆论的风向转变,等待审美、观念的迭代,等待瑕疵被发现、放大。口碑反转了。
从周迅到黄磊、吴京,似乎证明了这种循环短时间内很难打破。毕竟,当一个人被符号化,成为某种价值观或情绪的容器时,"人"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就被剥夺了。
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话语权的争夺。现在是人人皆为自媒体的时代,很多网友通过"玩梗",用戏谑的方式,参与到对公众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中。
某种程度上,抽象视频就是争夺话语权的产物。网友们不再讨论吴京电影有多成功、周迅演技有多灵、《如懿传》有多么艺术,而是通过二创来进行观点输出、娱乐消费。
崩塌与重建的循环也正在加速。
今年上半年,当周迅在某活动现场维护单依纯,当《风声》《李米的猜想》的表演高光时刻被剪辑成切片,评论区不乏"行,如懿传是我演的"声音。
或许当《镖人》成功时,评论区也会出现"就当那些采访是我说的"。
这背后是一种更古老、朴素的逻辑,作品和演技永远是演员立命之本。其他东西,会涌来,会消失,也会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