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现“一日葬”,连亲戚都不通知,习俗为何骤变?

2025-08-28 14:02  头条

近些年来,各地逐渐兴起了"一日葬"的丧葬形式,通指将丧葬仪式从多天缩短为一天,甚至有的地方老人刚过世一天,就被拉去火化急急忙忙的办上一天白事就结束了。

这让不少无法接受这种形式的老人看到心寒,明明从前都是越重视丧事办的越隆重,有的一半就是半个月才结束,想想这一天就结束,看起来更像对过世老人的不重视。

对于"一日葬"的出现,两方人各执已见双方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一日葬"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孝道的沦丧?

"一日葬"是时代的进步?

"一日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在年轻人的选择,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工作上的要求,能够抽出时间办白事或者参加办事的时间是极短的。还记得曾经有一传媒公司的女主播因为奶奶意外去世请了4假回去奔丧。

但到家之后才知道,4天的时间完全不够用,有太多地方需要她去照顾到,于是她急忙找到上司,希望能够再多批一天假。但没想到她回到公司时被告知因她休假5天,超出公司所定的天数一天,所以要扣除女主播的底薪。

就晚回来一天,女主播被扣除了3000多块钱,只因公司不允许请假天数超过公司当月休息天数。女主播知道后对这样的处理结果进行了申诉,竟还被踢出工作群。女主播不能理解,就算她的请假天数超过了当月休息天数,那回家奔丧属于白事假,多的这一天不能算作个人的休假吗?

公司给出的回复是"严格来说爷爷奶奶不属于直系亲属"意思就是女主播要回家给奶奶办丧事,公司可以不批准。并且女主播并不是这种事上的个例,有很多打工人都在面临回家办丧事时遭到工作原因的阻拦。

所以"一日葬"对于有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并且不会跟公司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除了时间上的紧急,还有经济上的压力,在大部分人看来,丧事越隆重,花的钱越多越代表对过世老人的重视。

有些人的家里本就家庭富裕,隆重的丧事对于他们来说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有着经济压力的家庭如果要办隆重的丧事,只会加大他们身上的经济负担。

"一日葬"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毕竟现在也反对铺张浪费,提倡"一日丧"这种丧葬仪式,所以被越来越多人选择并不是偶然。

"一日葬"是孝道的沦丧?

可对于把天数较长的丧事当作传统习俗的老人就难以接受这一丧葬形式的出现,其实站在他们的角度也非常容易理解。曾经都是土葬,讲究"入土为安",保留尸体完整才是正确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变迁,不能再随意土葬并且开始建议火葬,这"不留全尸"的殡葬形式本就是老人无法接受的,好不容易才能接受,结果现在又兴起"一日葬",好像种种新出现的形式都在打破他们固有的认知。

再加上他们一直都认为只有时间越长,花费的心思越多才能证明家属有多重视老人,如果就一天的时间来办丧事,就像是在随意敷衍一样,这是不孝顺的表现。简化的葬礼太过冰冷,有可能昨天还能够联系上的好友,第二天就只剩一捧土,这谁又能接受的了呢?

也有网友在这一问题上表示,他们家老人从小就告诉他们,可以不办隆重的葬礼,但是绝对不能刚宣告死亡就送去火化。因为他们都认为等到尸体硬了以后才算"死了",而刚宣告死亡就被送去火化这是在"烧活人",所以千叮咛万嘱咐要停两天在火化。

的确"一日葬"这样的形式是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的,也有人认为身体死亡并不代表大脑神经也死亡,这样的处理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是残酷的。那么这就有人会问了,到底应该选择哪种丧葬形式才好呢?

丧葬形式究竟该如何选择?

其实这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说到底,白事应该怎么办都取决于各自的家庭环境。能够接受的家庭当然可以采取"一日葬"这种丧葬形式。接受不了的家庭尊重老人的想法,办传统的丧葬形式也完全没什么。

不管是哪一种丧葬形式,这都只不过是一种选择,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家中没有经济压力想要给老人一场隆重的葬礼,当然可以办的隆重。家中有经济负担无法办隆重的葬礼,一切从简也没什么。

而怎么办葬礼也跟孝与不孝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的孝应该是在老人在世时,多进孝,常关心关心老人的心理,看看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让老人能感到的孝才是真的孝。

葬礼只是一种形式不是目的,根据各自家庭的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方法即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当下紧要的还是对身边人多关注,不要等没有机会了才后悔。如果在生前不尽孝,老人过世后不管办多隆重、多盛大的葬礼都不算孝。

结语

"一日葬"的兴起不能评价其中的利弊,毕竟这说起来全都是各户人家的私事,有人认为这是减轻负担,一切从简,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毫不犹豫"让人心寒。

说到底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无法接受当然可以按照从前认定的习俗来,要说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孝道的沦丧"其实都算不太上,只能说是个人有个人选择的权利,曾经没有这种做法,但现在通过网络能够见识到更多的东西,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丧葬的本质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尊重,而形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与其在形式上纠结,不如将更多的关注和精力放在对生者的关爱上。在有限的生命里,多陪伴父母,多关心家人,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这才是真正的孝道。